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讀落蒂詩集《大寒流》

 蒼茫與化境同在

:讀落蒂詩集《大寒流》

向陽

 


落蒂(本名楊顯榮)從年輕時就以詩聞名,1944年生於嘉義的他,曾是1970年代戰後世代詩社「風燈」詩社的主力,主編過《風燈》詩刊,捲過千堆雪。這一路走來,瞬忽已越半世紀,目前還是台灣元老詩社「創世紀」的社長,持續推動詩運,一無懈怠。編詩刊、推動詩運之外,他讀詩評詩,也頗有建樹,早在1981年就出版詩評集《中學新詩選讀─—青青草原》一書,造福無數喜愛現代詩的讀者;2000年自高中教職退休後,更是傾力於現代詩的文本賞析,分別在《國語日報》「新詩賞析」專欄、《世界日報》「小詩賞析」專欄、《台灣時報》「讀星樓談詩」專欄,分別結集為《兩棵詩樹──詩神的花園》(與吳當合著,爾雅,2001)、《詩的播種者》(爾雅,2003),為愛詩的讀者打開現代詩之窗,指引欣賞與創作的門徑。 

無私奉獻於詩壇,也使他的詩創作量相對銳減,從198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煙雲》之後,隔了16年,他才推出第二本詩集《春之彌陀寺︰落蒂詩集》(1997)和《詩的旅行》(1997);退休後則出有《落蒂短詩選》(2002)、《追火車的甘蔗囝仔》(2005)、《一朵潔白的山茶花》(2010)、《臺灣之美 詩寫臺灣》(2012)和《風吹沙》(2016)等詩集,展現了他在詩創作上的成果。 

這本新著詩集《大寒流》,算來是落蒂的第九本詩集了,收入的是他從2005年寫到2017年的近作,其中分量做多的則為近兩年作品,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齡的總展示。透過這本《大寒流》,可以讓我們看到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憂心,對自然、人文的詠嘆,以及他個人內在心境的呈現。整體來看,落蒂仍維持1970年代戰後代詩人明朗的語言風格、關懷社會和土地的寫實精神,他的詩,可讀可解,並不晦澀,在看似散淡平易中,總是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供讀者介入、延伸。他對弱勢者的關懷,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人生相,也有深刻體察,並且能將自身的受想帶入,形成真摯動人的語境,進而形塑特屬於他自己的風格。這樣的作品,在這本詩集中俯拾即是。 

詩集題為《大寒流》,似有深沉寓意,作為與詩集同名的「輯一」也名為〈大寒流〉,收錄作品、篇幅,占整本詩集已過半,收的則是落蒂行年七十之後的詩作,其中有對時代的感慨、有詩人的苦悶與心痛,一如〈大寒流〉這首詩作所呈現的「大寒流竟從內心吹來」的蒼茫心境,詩人所見,盡是歌舞昇平,「而人們偏偏無感的划拳行酒令任大寒流在室外呼號 /酒酣耳熱中 /大老鼠已在暗巷排水溝中猖獗 /防水閘門早已破損大海逆擊倒灌誰也來不及奔逃」──這樣的無奈、慨歎或憤怒,在詩集中也多有呈現。這類詩作,通常出於詩人對時代、社會和環境的憂慮,所以也多出之以直白的語言,修飾不多,但真情濃烈,表現了年過七十之人「從心所欲」的自然語風,讀來真切動人。 

輯二「武界傳奇」、輯三「飛升與沉落」,以及輯四「失落的地平線」三卷,則是落蒂近幾年來的旅行之詩;相較於輯一「大寒流」的蒼茫,這些旅行詩作顯露的則是另一種遨遊現實之外的酣暢。落蒂寫金門馬祖、寫日本黑部立山,乃至寫中國名山秀水,都含帶感情,能將心境和所見外境融於詩的語言之中,語言也較濃縮、明亮、簡練,部分詩作更有畫境化境之美。剛好與「大寒流」形成對照,讀者可以從所收詩作,細細品味。 

與落蒂認識已近四十年。四十年來,詩壇變化甚大,台灣也從威權獨裁年代轉為自由民主國度,唯一不變的是詩,對詩的喜愛和信仰,讓友情長在。很羨慕落蒂年過七十,仍生猛如昔,詩興如泉源不斷,而有此詩集之出。這本詩集,前半可稱為「蒼茫之詩」,後半則多「化境之作」,剛好構成了落蒂七十後詩風的特色。謹以此文,寫我的讀後,並願落蒂繼續書寫,寫出更多動人詩篇。

 

2017/09/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