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台灣智識的先鋒
:為前衛出版社深耕四十年喝采
向陽
成立於1982年的前衛出版社,迄今已走過四十個春秋。在當年黨國威權體制仍然嚴密監控台灣社會、壓制出版和言論自由的時空,前衛出版社在創辦人林文欽為台灣智識做先鋒的出版理念下誕生,一路走來,從戒嚴到解嚴,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儘管風雨不斷、備嘗艱辛,依然奮鬥不懈,堅忍圖成,使「前衛」成為台灣文學出版史中具有重要份量,為台灣文學傳播與台灣文化重建做出了巨大貢獻。
回到1980年代初期的時空,那是美麗島事件剛過,黨外運動如火如荼,警總氣焰囂張,政治氣氛冷肅,言論與出版均遭到監控的年代;在文學傳播上,大眾媒體以兩大報副刊為主流,文學出版則有「五小」出版社在閱讀市場中高居鰲頭。前衛一創社,走的則是當時非主流的台灣本土文學出版路線,無畏於政治壓制、出版趨勢和閱讀市場的壓力,堅定前行,方有今日台灣文學與文化出版之榮景。創辦人林文欽的勇氣、魄力和遠見,不僅是支撐前衛出版社延續至今的重要能源,也是促生台灣文學、文化出版風潮的一股重大力量。
前衛創立初期,台灣文學尚未獲得正名,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缺乏合適的出版載體,林文欽就邀集宋澤萊、林雙不、陳冠學、李喬、鍾肇政……等作家出書,成為當時台灣本土文學的出版基地。在警總的嚴厲檢肅下,1983年出版 施明正短篇小說集《島上愛與死》,就遭查禁,此後前衛的出版品也成為警總的眼中釘,直到1992年警總裁撤,這樣的出版壓力方才舒緩。前衛創辦的前十年,可以說就是在和威權政府對抗的環境中成長。
儘管如此,林文欽依舊不為所動,1990年,前衛推出了由鍾肇政擔任總編輯的《台灣作家全集》,迄1996年完成全套五十冊出版,具體呈現台灣新文學發展的總成績,也是台灣出版界首見的創舉,迄今仍未被超越,不僅引發當時出版界的矚目,也為1997年之後各大學台灣文學系的增設,奠定了研究與教學的宏基。進入新世紀之後,所出宋澤萊文學史巨著《台灣文學三百年》,更是在既有台灣文學史之外別具洞見的經典之著。前衛出版社作為守護台灣文學的堅固堡壘,四十年如一日。
1988年開始,前衛在文學出版之外,又向前跨進,增出《台灣文史叢書》、《新台灣文庫》、《台灣研究叢書》等書系,朝向台灣研究的出版之路邁進,舉凡台灣歷史、政治、社會、人文與自然生態,無不納入;1994年又新增草根出版公司,擴增新的書系。迄今為止,所出書籍,已擴及美術、音樂、攝影、漫畫……,無一不與台灣研究相關,匯聚眾流,在文學之外,引領讀者認識台灣,並深固對台灣這塊生養的土地與國家的認同。
在前衛的眾多出版品中,除了台灣文學之外,極具特色的路線,就是政治與禁忌書籍的出版。四十年來,從戒嚴到解嚴後,前衛出版社一直無懼政治壓力和所謂「出版法則」,出版了不少和台灣政治發展相關的書籍,諸如郭倍宏、史明、王育德等「海外黑名單」的著作,柯喬治(George Kerr)《被出賣的台灣》、彭明敏《自由的滋味》、江南《蔣經國傳》……等,以及和台灣反對運動相關的政治人士著作,被譽為「台灣反對運動的大本營。以出版行業涉入政治,參與台灣民主與自由運動,在台灣出版史上也屬少見。
同時,在文化層面上具有意義,且對台灣主體建構具有重大意義的,則是台灣語言與台語文學的出版。前衛從1990年代起就有系統地出版台語文書籍,初期推出台語研究先驅王育德的《王育德全集》、陳主顯編著的《台灣俗諺語典》、洪惟仁的台語研究著述……等,都為當時發展中的台語運動產生推波助瀾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累積既深,直到近年來,前衛所出台語著作如林央敏《典論台語文學》、呂美親主編的《台語現代小說選》、陳明仁有聲書《拋荒的故事》,世界文學台譯本如《小王子》、《格林童話》……等,都在新世紀的閱讀市場中獲得極大迴響。
從台灣意識遭到殖民政權壓抑的1980年代開始,前衛出版社在林文欽的出版理念下逐步茁壯,這是一條艱苦且滿布荊棘的小路,四十年過去,林文欽和前衛出版社仍然未改其志,不斷以具有指標性的出版品,為台灣文學、文化重整、政治改革和母語運動做出深厚的貢獻。台灣人要有台灣意識,但光有台灣意識仍不足以建立台灣主體認同;要建立台灣主體性,必須深刻地彰顯台灣文化的智識與內涵──這正是前衛出版社深耕四十年的意義所在。
四十年來,前衛總是走在時代之前、走在社會之前,做台灣智識的先鋒,做台灣文化的前衛,歷盡折磨,備嘗辛苦。如今苦已過去,甘仍待來,殷切期盼所有關心台灣的讀者,都給予特具台灣精神的前衛以最熱烈的回饋。
──《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22年11月10日。
──《文訊》,446期,2022年12月,頁94-95。
在地化、公共化、全球化
──我對台北文學館的想像與期待
向陽
![]() |
2022年7月3日‧聯合副刊 |
一、
多年來文學界一直有「台北需要一座文學館」的呼聲與期待。作為台灣的首善之都、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相較於全國其他縣市擁有更多的文學資源,也是文學傳播媒體(報紙副刊、出版社、雜誌社、廣播與電視、網路傳媒)薈萃之都,從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台灣民報》系的發行迄今,眾多傳媒匯聚於台北、眾多作家寫作於台北,進而引領台灣文學風潮,型塑台灣文學風貌,這座城市之需要一座文學館,用以標誌它在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領航座標。文學界的呼聲與期待,因而也就不言而喻了。
就在文學界殷切期盼下,欣聞台北市即將設置台北文學館,委由封德屏主持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籌備,文學界為之雀躍不已。「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自1982年成立迄今四十年,搭配每月發行的《文訊》雜誌,服務台灣及海外文壇,無論文學資料蒐集、典藏、服務,都有非常豐碩的成果,也獲得海內外文學界無分地域、黨派與族群的肯定與認同。台北文學館能委由該中心籌備,自可水到渠成,順利達成任務。
台灣的文學館除了位於台南市的國立台灣文學館(2003)之外,各地方縣市設立的已有高雄文學館(2003)、南投文學資料館(2007)、宜蘭文學館(2011)、彰化文學館(2015)、台中文學館(2016)之設,今年年底桃園文學館也將竣工。這些地方性的文學館對於彰顯在地文學特色、保存在地作家文學史料、促進在的文學發展,乃至於呈現在地的多元認同、促進文學作為文化公共領域的資源分享,都發揮了相當作用,也標示了在地文學的多樣性。從城市詮釋的角度來看,一座足以詮釋台北市在地文化特色的文學館,的確相當迫切且急需。
此外,台北作為國際城市,也需要擁有一座彰顯台北城市特色的文學館,透過各種文學文本的呈現,凸顯它和巴黎、倫敦、紐約、東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同時也在全球華文文學領域中,以繁複多彩、豐富多姿的文學創作成果,扮演具有台灣主體性的國際交流角色。文學與藝術從來就是城市美學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城市的精神與靈魂最具體、最深刻的展現。台北目前已有台北市立美術館(1983)、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之設,推動台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呈現台北的藝術創作之美,與全球各大城市進行交流。補足文學這一塊,更能強化台北在地球村中獨特的城市精神和靈魂。
從標誌台灣文學領航座標、標示台北在地文化特色、強化台北國際城市精神這三個角度來看,台北文學館的設置都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二、
一座理想的文學館,應朝向文學博物館的標竿前進。從1902年台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創立迄今,台灣的公立博物館設置歷史已有120年,從國家級到地方級,從公營到民營,各種不同類型、性質的博物館遍布全國各地,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互補功能,也隨著社會變遷而有相應的動態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朝向在地化、公共化與全球化發展。各種不同的博物館的建置,也在這三個發展方向中尋求它們的定位。
文學館作為博物館的一支,是遲至近二十年來才出現的新生兒。其中,國立台灣文學館在文學界強力呼籲下於2003年以「國家文學館」之名開始營運,發揮了針對台灣文學的典藏、保存維護、研究、展示、教育等多項功能,並於2021年10月17日升格為中央三級機構;2020年,該館另在台北設置「台灣文學基地」,提供公眾親近台灣文學的空間。相對於此,尚未建置的台北文學館如何與台灣文學館在博物館的定位上有所區隔、功能上有所差異,以期發揮相生、互補作用,允為首要之務。
就在地化的方向言,台北文學館屬於地方性的文學館,自然應以建置台北市的文學地圖、深化台北文學的歷史脈絡、凸顯台北作家的文學創作為目標,進行相關史料文獻的典藏、保存、研究,以及發掘台北的文學地標和集體記憶,讓曾經發生或現在正在發生的台北文學脈絡更加彰顯,而為台北市民、學子熟悉、珍惜與認同。長遠地說,台北文學館之設,應該也有促生《台北市文學史》的積極作用。
就公共化的角度言,台北文學館建置於首都,擁有先天性的政經文教與地理優勢,文學傳媒眾多、文學資源豐沛,更能展現文學的眾聲喧嘩、多元跨界特質。未來若能運用典藏與調查,藉由富有創意的各式展覽與研討、座談、走讀等活動,邀請作家現身,結合媒體報導,鼓勵公眾參與,形成良性的對話,自然可以架構出一個廣為台北市民取用並親近文學的公共空間,也可以增進外來民眾對台北文學的認識與了解。
就全球化的視野言,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21全球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台北市在118座城市中脫穎而出,排名全球第4名,亞洲第2名,超前赫爾辛基、哥本哈根、日內瓦、奧克蘭等知名國際城市;另在全球50大智慧城市政府評比報告(Top 50 Smart City Governments)則排名第19名,亞洲第7名,超越東京、柏林、米蘭、西雅圖、香港及芝加哥等知名城市。台北文學館可以以此一城市競爭優勢為基礎,向國際社會展現台北獨特的城市靈魂,以文學館作為平台,與國際城市進行交流,擴大台灣文學的視野,提升國際能見度;也可以在世界華文文學圈擴增台北文學的影響力,強化台灣華文文學的話語權。
三、
我還記得,1998年冬夜,齊邦媛教授為了催生「國家文學館」曾給我一封傳真信。稍早她已在九歌出版社二十周年茶會上慷慨陳詞,呼籲政府成立國家文學館,引起媒體重視,立法院為此舉辦公聽會,終於促成國家文學館的設置。這封信寫於立法院公聽會召開前夕。信上齊教授以娟秀而又大氣的筆跡,一字一字寫出她對未來國家文學館的想像,以及她勾勒的意象:
這個館應該有一個進去就吸引人的明亮的中心,如大教堂的正廳穹蒼圓頂,或現代的展示核心,用種種聲光色電的技術,日新月異地說明文學是什麼?圍繞著它的是台灣文學的成績與現況,世界文學的成績與現況,在後面是收藏、展示....
它不是一個死的收藏所,而是一個活的對話!進此門來能有一些啟發、激盪或更多的思索,至少不空心出去。
當年齊教授的獅子吼,喚醒朝野共識和努力,終於促成2003年10月國家文學館開館,她的這封信,我已轉贈台灣文學館典藏;她對台灣文學館勾出的藍圖,付出的心血,都叫人感動。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也要以同樣的心情寄期望於台北文學館的籌備與成立。台北文學館和台灣文學館一樣,都具有文學博物館的功能:作為典藏台灣文學、促發台灣文學創造的觸媒;作為文學普及教育、終身學習的中心;作為瞭解台灣文學、促進台灣文化發展的機構。不同的是,台北文學館作為地方性的文學館,同時還肩負典藏並展示台北文學成果、傳揚台北文化的館舍,以及提供台北市民參與並接近文學的包容性公共空間;此外,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台北文學館更是詮釋台北城市在國際城市中的特色、彰顯台北文學在全球華文文學圈位置的重要樞紐。
期望未來的台北文學館,能結合台北文學的在地化與全球化,讓台北這座城市及其文學為台灣文學、為全球華文文學做出貢獻。
──2022年7月3日,《聯合副刊》
──2022年7月,《文訊》雜誌
一樹繁花照眼明
:《年度詩選》出版40周年有感
向陽
![]() |
爾雅版年度詩選編委。前排左起張默、隱地、 向明;後排左起蕭蕭、向陽、李瑞騰、張漢良。 |
1982年10月,爾雅出版社發行人隱地邀請詩人張默編選《年度詩選》,並成立包括向明、蕭蕭、李瑞騰、張漢良和我在內的編輯委員會;次年張默主編的《七十一年詩選》推出,紹啟了迄今長達四十年的《年度詩選》既周折而又延續不斷的旅程。
四十年,漫漫長路。四十年來,《年度詩選》從前十年爾雅版(1983~1992)的始奠宏基,其間有前衛版(1983~1986)的加入競爭,後有現代詩刊版(1993~1998)、創世紀詩刊版(1999~2000)、台灣詩學季刊版(2001~2003)的接棒以繼,到如今二魚版(2004~)之持續經營,《年度詩選》一脈相承,從未間斷,不僅是台灣現代詩壇的年度盛事,同時也是百年台灣新詩史重要標竿,留存了四十年來眾多台灣詩人的佳篇宏構,勾勒了四十年來台灣新詩繁複多變而又清晰可辨的風貌。
![]() |
二魚版年度詩選編委。 左起陳義芝、白靈、焦桐、蕭蕭、向陽。 |
四十年間,我曾先後受邀參與爾雅版(1983~1992)和二魚版(2004~2018)《年度詩選》編委,為《年度詩選》服務二十五年,初參與爾雅版時我二十八歲,結束二魚版編委工作時已是六三之齡,從青絲到白髮,一路與詩為伍,為詩作嫁,雖然辛苦,卻也備感幸福。特別是參與二魚版編委會期間,能與同樣先後且長期參與《年度詩選》編選工作的蕭蕭(爾雅版、現代詩刊版、臺灣詩學季刊版)、白靈(現代詩刊版、創世紀詩刊版、臺灣詩學季刊版)、陳義芝(現代詩刊版)、焦桐(創世紀詩刊版、臺灣詩學季刊版)共事;辭卸二魚版編委後,五人又合作編選九歌版的《新世紀20年詩選》(2020)、《新世紀新世代詩選》(2022),持續為詩壇服務,更感到快慰。
年度詩選是了解台灣新詩發展、脈絡、詩風,認識台灣詩壇、詩人及詩作不可或缺的選本。編選《年度詩選》則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得花費一整年時間讀詩、選詩,往往耗掉不少體力和精神;編選時衡量作品,也常陷入左右為難、斟酌躊躇的苦境;編選完成,交給出版社付梓後,也未必能夠符合各方期待,得罪詩人更是難免──但能以棉薄之力,做牛拖犁,為台灣新詩留存佳作,推廣詩的閱讀風氣,再苦也都微不足道了。
如今二魚版《年度詩選》的編選已經改採獨立編選方式,交到新世代詩人手中,由凌性傑、孫梓評、達瑞、林達陽陸續接棒編選,逐年推出,更具特色,也更能彰顯新世紀詩風;二魚文化在焦桐主事下,從2004年出版《2003台灣詩選》迄今,悠悠十八年,已超過爾雅版的十年紀錄甚多,在文學出版、紙本閱讀都相對低迷的今日,仍然持續以繼,承擔台灣詩學傳承的大業,對台灣新詩佳作的傳播、史料留存,以及新秀詩人的挖掘和鼓勵,都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繁花需要大樹乘載,祈願匯聚詩壇眾力,澆灌四十個年頭的《年度詩選》,一年又一年,為台灣詩壇綻開一樹又一樹的繁花!
──2022年7月2日
《聯合副刊》
太讚了 文學巨擘向陽大師催生下 期待已久文學館終於
回覆刪除向陽阿伯闔家平安
回覆刪除小王子特來請安問好
一直以來
最最期待向您問安請益
今年頗受上面及各界熱烈歡迎的純服務性節目安可歌詩節目
最最想專訪的是最具代表性 也是我們的台灣文學啟蒙導師 台灣文學歌詩靈感源頭的您
前陣子您藝文活動滿檔 正等候您空檔排程中
後來防疫期間 又不方面登門打擾
也暫不安排所有音樂名家和歌壇天王歌后的訪談
改以最多人點播 壓箱最珍貴 最優質 最受歡迎的台灣文學巨擘向陽大師您的吟詩和歌詩合唱為主題
播出後深受歡迎
大家都期待向陽大師能進一步蒞臨指教
分享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文學與鄉土歌謠歌詩 還有您跨域深耕 開啟了台灣文學經典化 藝術化 普及化 的新紀元等等主題
目前預錄時間是排在周三
不知大師阿伯
八月份周三 是否還有空檔
方便去造訪
或是邀請您來工作室分享呢
7/8要排好週三錄影時程表
敬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