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向陽

謝三泰攝

我的台北中心

向陽

 

我從國小開始,擁有自己的書房,也擁有藏書,那是在南投縣鹿谷鄉的山村之中,這是上蒼對我的厚愛,讓我降生到深愛著我的父母的家中。小時的家境並不寬裕,家裡開小店,名曰「凍頂茶行」,賣凍頂烏龍茶,那是六○年代的台灣,賣的雖是好茶,茶葉價格比不上米價,但好好茶的顧客還是較少,因此店面的一爿,賣的就是書。這使我養成從小讀書買書藏書的習慣,並因此在國小四年級時就擁有了第一間簡陋的書房,一面牆,用磚塊和木板疊起的書架。

我的第二間書房,是高中搬到溪頭新居之後,父母專為我預留的書房,書架由我自己設計,雇工完成,占一整面牆,我在那裡讀書寫作,並添購了更多的書,這位於三樓的書房,陽台正對雄偉的鳳凰山,每到午後,雲霧就攀爬在翠微之處。每逢寒暑假,就是我沉浸在文學與自然景觀之中最快樂的時光。

我的第三間書房,是我退伍來台北工作後,在南京東路五段住家所設,書房捱著臥室,約十坪大小,一九八○買的房子,住進之後立即雇工做了佔滿兩面牆、高及屋頂的巨型書櫃,將我讀大學後的藏書填滿兩面書牆,從此開始在台北生活、工作、寫作。想不到不過幾年工夫,書潮氾濫,於是請我在台南教書的三弟專程北上,按照原有書櫃樣式,又建了佔一面半牆的書櫃,於是這個書房就四面皆書,成了名副其實的書房。

我的這間台北書房,可說是我從青年到中年時光,整體的台北記憶。在這間約容納四千餘冊藏書的書房中,我的文學夢想逐一浮現,也次第完成。在這間書房中,我閱讀、寫作,連同進修、研究,書房的二十四個小時,都深深藏著書的香氣和夢的幽影。在這間書房裡,我寫出了六本詩集、兩本散文集、兩本評論集、三本兒童文學作品,一本碩士論文,並且翻譯了幾本日文書籍,編輯了更多的文學選集。這書房,其實就是我的文學靈魂寄放的所在、文學生命成長的土地。

其實,這隱於台北市廛的小小書房,也是我在台北將近十五年媒體生涯的工坊。在這位於南松山的書房中,我編輯副刊、約稿、寫信給文學界的朋友;也在這書房中,我撰寫報紙社論、刊物專欄,甚至為參與選舉的朋友構思文宣。所有的與我生命中最珍貴的時光、記憶,都在這書房的燈起燈滅中閃爍。

這位於台北的小小書房,承載著我與台北的因緣,多過我與故鄉十八年的歲纏月繞,從二十二歲開始,就留下我的台北身影,讓我浸潤其中,完成自我。我對台北這個城市最難忘的印象,最珍惜的美麗,盡在這十坪天地之中。它是我的文學角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是我心中的台北的中心。

1999/11/02

* 這張照片是由攝影家謝三泰所攝,拍出了我的台北寫作年代與心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