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序林明進《學生2──溫暖的手勢》

 給大地一條江

:序林明進《學生2──溫暖的手勢》

向陽

 


    明進兄是我的舊識,我與他見面在暖暖,詩人蕭蕭家中。當時蕭蕭是我的詩壇兄長,又是「隔壁厝邊」,介紹明進兄與我認識,第一印象極佳(當然也延續至今),他話不多,但出口即見智慧;三言兩語,每多金言玉句──但當時他並未像蕭蕭與我一樣「寫作」,如今我已知他的文筆不在口才之下,他的散文集《學生》去年元月出,二月就已連13刷,媒體(報紙、電視、廣播與臉書)迴響如潮,足可印證他的文筆、話鋒與智慧「不是蓋的」,是一棵老成之樹,從盤根錯節於土地之下而枝繁葉茂於天際線。   

    《學生》如此,這本《學生2──溫暖的手勢》亦復如是(但這樣說也不夠精確)。延續前書,這本書仍有著一如蕭蕭所說的「活出自己的精采」、「隨處看到希望」、「樂趣橫生」的氣概和逸趣,筆端流露而出的,是自然蘊蔚的生機。以開篇〈我的志願〉為例,這是多麼陳腐的題目啊,啟筆一句「『我的志願』,對我來說是一把匕首」又是何等凌厲動人,瞬即翻轉出新意,而能勾引讀者往下閱讀的興味;接著他寫扛著鋤頭的爸爸教他寫作文的那一段,更是「異趣」橫生,情節多折,爸爸的志願「當三星鄉鄉長」接枝到他的作文之中的結果,是因為「志願太小了。原來志願有分大小,爸爸沒弄清楚」。這導致老師給了「乙」,讓他在作文路上挨了第一刀,「代父流血,隱隱作痛」。

    猶不止於此,此文接著敘述他不斷「奮鬥」,終於拿到「甲上」之後,「老爸走出絲瓜棚,站在田埂邊,鋤頭上肩」,說「作文好了,每一科都會好」,那神情「活脫像個絲瓜棚下的哲學家」,更是詼諧生動、笑中帶淚。從敘事的角度看,林明進寫活了的,不只是一個鄉村孩童的「作文」故事,也寫活了這個作文故事中的農夫爸爸。難怪本文一出,即獲清華大學全世界中文寫作典藏。 

    這本《學生2──溫暖的手勢》也有勝於前書《學生》之處者。在我來看,那是生命經驗的蓄積和人生智慧的闡發,本書多篇都相當深刻、動人。他寫〈元學第一村──跟毓老師說說話〉、寫〈給阿嬤的五封信〉都觸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課題,其中滿溢的不僅是師生之間的至情與至性,更多人生智慧的啟示。他以「一朵花的事業」寫恩師毓老的教誨,讓我們通透自我實現的智慧(做花的總要清楚,最少要美給自己看,感動得了自己);他以罹患白血病的優秀學生耀宗在病床上寫給阿嬤的信,寫出生命的價值與美麗(不怕磨難,接受淬鍊,贏得自己)。類似這樣的篇章,全書甚多。他不說教條,只說故事;道理都在故事中,既感人、動人,又讓人在淚水迷濛中見到光亮。 

    我無法一一說本書諸篇的好,我也無法忘掉本書隨處可見的義理,部分來自經典與殿堂,多數來自生活與閭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總是按呢〉,林明進在這篇散文中寫他的「阿祖」(曾祖父),「老煙槍,右手食指和中指間是煙記,褐褐黃黃了七、八十年」,一個田間老農,問他話,只有「總是按呢,總是按呢」兩句,孫子問他事,如此;有一回闖蕩大江南北、出入大清宮禁、壯遊名山大川的毓老師來到鄉下,問他話,亦復如此。「總是按呢阿祖」卻因為這樣一問三不知,成了毓老師口中的哲學家。但阿祖何嘗不知,他懂農事、懂天地、懂自然運行的律則,他的「總是按呢」終於在文末揭曉: 

該你自己學的你要自己體會,人生的學問不是只有問來的,人生總是按呢。做田有天理,天給咱多少,咱就多少;做人有義理,天給我們多少,良心就有多少。大自然就是咱的先生,山啦、水啦、雲啦、日頭啦、雨啦、雀鳥啦、稻子啦、泥鰍啦、蚯蚓啦……攏是咱的先生,睜足看,你就看有了!人生都是自然如此,總是按呢啦。

    這篇散文,明寫阿祖這個老農的拙於論喻,暗用毓老師這位大儒的教誨,點出人生實難的言說,復又理出順天應理的哲理。《學生》前後兩書的旨意,彰然揭焉。珠璣在日用,義理在生活,隨處可得,隨時可見,「山啦、水啦、雲啦、日頭啦、雨啦、雀鳥啦、稻子啦、泥鰍啦、蚯蚓啦……攏是咱的先生」,就看我們睜眼還是閉眼了。 

    學生,要學的是「生」的智慧,一如明進兄自序所說「上天賜給我們一滴水,我們要給大地一條江」一樣,本書二十四篇散文,就像二十四條江水,來自日用的涓滴,照見生活的洶湧。題材雖以校園與教學經驗為主,寓意則通透人生經驗與生命哲理之中。這是一本好讀之書、易讀之書,也是一本可讀之書、必讀之書。給大地一條江,從一滴水開始;給自己一個不後悔的人生,從看見自己的有限、領悟自然的無限開始! 

2015/01/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