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史料,重建宿昔
:序廖振富《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向陽
從事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卓然有成的廖振富教授,從1990年初期,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班階段,就已潛心於臺灣文學研究,1996年他以論文《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獲得博士學位,開展了此後他在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的輿圖,相關研究成果也備受學界重視與推崇。他的研究方向,大抵以博士階段的成果為基礎,開枝散葉,為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尤其是他所致力的日治時期臺灣新、舊知識份子的文學行誼與思想的研究,更是特具創見。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篤實的治學方法,挖掘一手史料,進行細密分析與探討,且能以嶄新的視野,提出有力的論點,讓史料與論述可以互相詮釋,從而廓清了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在啟蒙年代中的思維,提供給研究者據以對話的清晰圖式。
這二十年來,廖振富教授所撰相關論述甚多,其中備受矚目者,如《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6年) 、《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都是獲得國立編譯館審查獎勵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臺灣文獻書刊出版」優選獎勵的重要論述;他也曾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全台詩》的編撰,另又為台文館所出《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系列編選《林幼春集》、《林癡仙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等三冊,2013年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的《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更是研究蔡惠如與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近兩年來,他更與楊翠教授合力完成《臺中文學史》(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15年),並有《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臺北:遠景,2016年)之出,可見他研究之勤、著述之豐。
廖振富教授這本新著《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正是以他二十年累積的扎實研究和學術論述為基礎,透過新出土文獻的取得與一手資料的掌握,參照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情境與歷史脈絡,以及處身於殖民地的臺灣知識份子的苦悶、轉折、掙扎與奮鬥的內在世界的佳構。通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按圖索驥,看到這些走過時代轉折的前輩文人,如何以他們的行動與作品來回應缺乏自主性的殖民社會?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救亡和啟蒙、殖民與自主、政治與文化的多重矛盾與煎熬之中,展現他們作為知識份子的理念和實踐。
本書共收錄七篇擲地有聲的專論,廖振富教授是研究臺灣古典詩社「櫟社」的權威。本書由傅錫祺家藏櫟社文獻開章,以他獲得傅錫祺家屬信任,所取得的大批櫟社書信、手稿及原始文獻的珍貴史料,進行論述,一方面既讓被歷史塵埃所掩的櫟社史料出土,提供給學界參考引用,展現了研究者的無私態度;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呈現櫟社從日治到戰後的興衰起伏,見證了臺灣文人在歷史轉折過程的心路歷程。本書由此發端,從而也有揭開全書各篇所述論旨序幕的用意吧。
也正因為掌握了新出土的文獻,包括〈傅錫祺日記〉、書信、名簿等,以及林莊生等提供的史料,本書的論證因而更加可稽可信。在〈印刷、鐵路交通與文學社群──日治前期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形成〉文中,我們看到著者細密稽考這些文獻,重建以櫟社為中心的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社圖譜,探究其蛻變過程,並見證其與時代緊密連結的軌跡。尤其可貴的是,這篇論述從「詩集印刷與文學傳播」和「鐵路交通與文學社群往來」的新視角切入,一開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化研究交融的取徑,為臺灣文學傳播研究開拓了融古於新的研究領域,而不止於文獻、史料的稽考。廖教授探討一個古典詩社如何在現代印刷技術與交通建設引進之後形成的文學傳播網路,更新了過去學界對古典詩社「保守、落後、封建」的刻板印象,也擴大並豐富了我們對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文化史的認知和視野。
廖振富教授以這兩篇論述作為全書的開頭,或許也有鋪陳歷史脈絡的深沉用意在。接下來五篇,他分別探討蔡惠如的生平與作品,朱點人、莊垂勝與岸田秋彥三人之間深刻的跨國情誼,莊垂勝詩中的時代與自我,葉榮鐘的散文創作及其文學史意義,最後收攏於林莊生致葉榮鐘信函中表露的海外臺籍知識份子的現實關照。透過這五篇同樣都建立在新出土文獻的基礎上,細密分析、印證的論述,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得以對這一群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擁有更深刻的、更親切,但也更加痛惜的認識。
從日治時期到戰後,臺灣前輩文人面對的,不只是單純的「朝代」變革和移轉,也還有隨著新舊殖民者而來的認同困惑與矛盾,以及作為文學人/文化人對於臺灣命運和前景的期待與憂心。從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實來看,這些前輩文人的種種奮鬥,無論是主張或行動,隨著他們的離去,似乎都已成灰;但是,他們的理念和實踐精神,透過本書的鉤沉與鑑照,則彰然若新,典範常在,足為今日的我們所效式。重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家(無分新舊)在政治變動與社會變遷的大轉折過程中的真實圖像,允為本書具有重大意義的所在。
2017/1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