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日文舊籍特藏目錄》

 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日文舊籍特藏目錄》

向陽(時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創立於1895年,初名芝山巖學堂,次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9年再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至1927年則分割為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前身)及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又稱芳蘭校區)。在這個沿革過程中,所有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連同圖書館藏,其後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本校),本校也因此而有了相當珍貴的日治時期舊籍特藏,保存迄今,其中甚多係發行超過百年的舊籍,均以恆溫方式典藏於本館六樓特藏室。

這批舊籍計達7600餘冊,歷經戰亂和戰後的禁書政策,或有不少典籍散佚或遭焚毀,這批劫餘之書因而更具典藏價值與意義。其中與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相關之書籍,包羅萬象,足以標誌日治時期殖民教育的內涵和脈絡,是研究台灣教育史不可或缺的文獻。遺憾的是,多年來並未建立目錄,這批珍貴圖書雖允許校內教師申請參閱,但詳細館藏則不為外界所知,亦無法提供研究者和圖書館界賢達之參考;更無從建立數位資料庫,廣供各界讀者詳參與運用。

我於20149月銜本校張新仁校長之命擔任圖書館館長,有感於這批舊籍特藏之珍貴,乃督責採編組同仁進行全面整理與編目工作,冀望能通過編目,了解本館這批舊籍的詳細內容,並在編目完成後,有利於各界之使用,並做為未來進行數位典藏之準備。這個工作繁瑣而艱困,幸賴張校長之全力支持,以及時任採編組組長的李淑娟、專員趙美婉及該組同仁日以繼夜,逐一檢視舊籍,訂正錯誤謬訛,終於去春完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日文舊籍書目》之初編。

初編既成,我再委請本校台文所李筱峰與何義麟兩位對日治時期台灣史素有研究的教授,先行閱讀,仔細校核,比對實際館藏,提供諮詢意見。在兩教授專業指導下,書目初編因而更趨完整;編成後,復交由期刊組組長侯曉玲負責編校與付梓工作,方有此一目錄之完成。為利讀者閱讀,本書之導論則敦請何義麟教授撰寫,藉以讓讀者了解這批珍貴舊籍的歷史意義與主要內容。

經過百年時光,從芳蘭校區到今日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七千餘冊日文舊籍終於可以從圖書館六樓特藏室的封閉空間走出,詳盡展示於本書的目錄條列之中,井然有序地提供讀者之鑑識和查找。這是多麼教人欣慰的大事,但這應該只是一個起步,期望透過本目錄的出版,提供各界先進參酌,進而匯聚卓見,早日促成這批日文舊籍之數位化,以使舊籍活化,文獻重生,而能為台灣教育史之建構提供促燃之薪火。

2018/01/08


* 關於此書的完成,我在臉書曾略述緣由如下:

2017年8月9日 台北市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上午請台文所 李筱峰何義麟 (Alin HO)兩位教授來圖書館,為已經編目完竣的「日文舊籍特藏書目」提供高見。
兩位都是台灣史學的權威學者,也一直關心圖書館如何處理這批特藏。開會前,負責書目出版事務的期刊組組長侯曉玲已經先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日文舊籍特藏書目〉寄給兩位教授先行閱讀,在逐頁檢視討論後,做出有關出版體例和出版書目注意事項的決議。
討論過程中,我們針對多達7612筆(12457冊)書目,逐頁檢視討論,兩位教授沙裡淘金,提出諸多寶貴看法和建議,都讓我受益良多。
這批舊籍書目的整理,是我接任館長之後最重視的事,館內同仁為此費了不少心血,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方才完成。希望能在今年校慶前出版,讓這批特藏舊籍能夠公開,用以嘉惠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和讀者。

(左至右:何義麟、向陽、李筱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