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須彌於芥子
:讀李蕭錕詩畫集《初心──小沙彌的生活禪》
向陽
書畫名家李蕭錕多年來以書法、水墨的精湛造詣享譽藝壇,他的書法典雅與恬淡並現、凝定與流轉共生;或重若崩雲,或輕若蟬翼,都能諧和一致,表現出與大化同在的韻致。他的現代水墨則獨具高淡幽雅之風,兼有特屬於台灣本土的淳樸素靜,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前衛交融的畫筆運轉中,形塑了他的獨特畫風。
不只如此,我所認識的李蕭錕,還是一個多才多藝、極富創造力的跨領域藝術家,書法、水墨之外,他跨足色彩研究和美術設計,實務與學術兼擅,是台灣色彩學的開拓者,也是台灣書籍裝幀與設計的名家;他更是一個潛心佛學、領會禪心的修行者,通過禪修心境,他的藝術創作因而格局寬廣,能自日常生活中萃取引人深思的悟境。
這本詩畫集《初心──小沙彌的生活禪》充分展現了李蕭錕的藝術華彩與人生智慧,透過七十二幅精彩的詩文與水墨畫,他以簡淡之筆、素淨之色、智慧之文,不僅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恬淡自如的生活畫卷,也帶給我們這些在亂世中不知如何自處的人更大更多的啟示與感動。
這本詩畫集以禪畫、禪詩和禪語為主體,三者互證互文,禪畫的部分以水墨為之,或繁或簡、或濃或淡、或彩或黑,蘊蓄其中,莫非禪機禪趣,以留白有餘,發人深省;禪詩禪語有來自禪公案者,有師僧對話,有作者自創,都精彩十分,能與禪畫相互印證,相互闡發。圖文並茂,並看並讀,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更重要的是,以「小沙彌」自稱的李蕭錕,通過收入本書的七十二幅圖文,畫 /寫出對於生活禪的體悟,於日常淺語之中展現禪者的「第三隻眼」,及其參悟後的宇宙觀和宗教觀,他以禪者的愛心,聖者的智慧,覺照我們的心靈,為我們掃浮塵,掃苦惱,掃世間無明無常,提供給我們透視宇宙真理、本來面目的取徑,一如他收入本書的一則短語所云「掃我心地落葉 / 笑他世上塵埃」,坦蕩開朗,直指本心。
他談「無我」,說「我們的名字 / 生時再怎麼彪炳顯赫 / 死後終將如江面激起的浪花 / 湧起後沈沒 / 了無痕跡」;談「書寫」,說「書寫是一種對話 / 和自己對話 /和遠方的友人對話 / 和大自然對話 / 和整個宇宙對話」,都讓我們領會無我忘名,以宇宙為師的重要;他談「茶禪」,說「茶人在茶席上 / 都是傾全部的生命對待客人 / 因為他知道 / 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 / 都是唯一 / 不會重來」;他談「浮生」,說「浮雲不再漂泊 / 它停駐遠空 / 只為等待即將謝幕的晚霞 / 編織彩衣」,都讓我們感受生命有情,珍惜當下的必要;他談「生死」,說「我們的生命 / 與宇宙萬法同步 / 來了去了 / 聚了散了 / 從來沒離開過」;他談「聞道」,說「當你聽得見無聲之聲 / 便能聽得見心之空寂」,也都讓我們體悟無常與空寂的般若境界。
《維摩詰經》有云:「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我讀李蕭錕這本詩畫集,也有此感。高大的須彌山能納入微小的芥子,微小的芥子一樣能容納高大的須彌山,大納小易,小容大則須智慧。李蕭錕此書一如芥子之納須彌,處處具有容我們細細品味、咀嚼,學習如何在生活之中領悟生命的真理。吃粥洗碗,皆為日用,面對日用,就能成佛。
2015/08/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