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序陳皓詩集《空間筆記》

 在空間的移動中

:序陳皓詩集《空間筆記》

向陽

 


陳皓是我在北教大台文所教到的學生,早有詩名,他年輕時參加救國團青年服務社寫作班,開始接觸現代文學,入伍後,在馬祖列島書寫〈列島手記〉系列詩作,那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算來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 

這一路走來,他先後加入過「葡萄園詩社」、「薪火詩社」和「曼陀羅詩社」;2000年轉進攝影創作,師從阮義忠,從事人文攝影;2003年再轉進空間設計,有不少作品發表於《當代設計雜誌》,受到矚目;直到2007年,他又重拾詩筆,在網路部落格「遇見寂寞」中發表詩作,三年後出版第一本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台北:秀威出版2010)2012年,他參與《野薑花雅集》詩季刊的創立,並擔任詩刊總編輯;2013年成立「小雅文創」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編的《台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台灣1950世代詩人詩選集》等重要選集。可以說,陳皓是個跨領域的詩人,集創作、攝影、編輯、出版和空間設計等長才於一身,在漫長的文學路途上,他勇於嘗試相關的藝術領域創作,也樂於為台灣文學的傳播奉獻己力。 

但這樣的跨域和奉獻,顯然也讓的詩創作受到限制,從第一本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出版,迄今七年,他的第二本詩集《空間筆記》方才輯成,這對一個以詩為志業的創作者來說,多少是一樁憾事吧。 

《空間筆記》收錄了陳皓自2008年以來在各詩刊、報章與網路發表的詩作50首,一如他在書序〈穿梭時空與記憶的河〉所說,這些作品是在他主編《野薑花雅集》詩季刊階段,以「更趨嚴肅的態度,反思詩的節奏與意象經營等課題」而寫出來的作品,「是一種信仰」,也「是自我療癒的一種方式」,這些作品「不論是憂傷、孤絕、沉緬、落寞,抑或是正向的明朗積極,最終都仍追求著一種永不放棄的生命觀想與堅持」。他以「溫柔敦厚的詩教遺風」自許,以「抒情的私我表達」嘗試各種可能的藝術空間,詩於是成了他形塑生命和風格的一條路徑。 

也因此,一如書名《空間筆記》,「空間」就是這本詩集的關鍵詞,也是這本詩集眾多詩作所要處理的核心課題。陳皓長年以來以空間設計為職業,「空間」的概念,早已成為他內在的訓練和素養,成為他觀照外在世界的視角。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在他的《空間詩學》曾引用法國詩人的詩作,論述詩人如何在詩的意象處理中觸發「創造性的想像」,開啟嶄新的棲居「空間」。我不知道陳皓寫作這本《空間筆記》時曾否受到巴舍拉的啟發,但我讀他的這些詩作,通過他的意象語言和書寫題材,卻看到了陳皓透過想像,選擇意象語言,以詩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這本詩集分為五卷,以卷名來看,從卷一「大寒將至」、卷二「濕地流域紀事」、卷三「空間筆記」、卷四「失約的窗」,到卷五「地心」,分別觸及節氣(四季)、地誌(濕地及其他)、家居(門窗玄關)、情感和內心世界之事,這和巴舍拉《空間詩學》中「家屋」、「塔樓」、「地窖」、「窩巢」……等意象的選擇,約略近似,無論是作為「形式想像」(formal imagination),或是作為「物質想像」(material imagination),都試圖將作者的生命和思維有以棲居,表現出超越體驗的新的空間感,而「詩意」即在其中。 

以〈大寒將至〉這首詩為例。詩中以節氣「雨水」與「大寒」相距二十九日夜的時間差,延展成一個「空間」,來描繪男女情愛的幽微。在時序上,先「大寒」而「雨水」,詩則反之,以「大寒將至」倒敘,呈現出時間意象的翻轉或停滯,而形成可以寄寓柔情如「月光」如「練」的詩意。末段「雨水來臨前的第二十九個日與夜。/ 傳說:你將隱身在大寒將至的森林,/ 月色鋪陳在露光微寒的濕地上。/ 那時有聲音響自或將明朗的天際。/ 而那時,我凝想盛夏來時,/ 月華如練。」就寫出了「情深於絕處」的蒼涼。 

〈濕地流域紀事〉則以「濕地」的空間意象,營造詩人內在的激情於這些意象所指涉的「幸福感」。陳皓透過濕地空間展示的「蘆花叢」、「小徑」、「環頸斑鳩」、「招潮蟹」、「濕地森林」、「紅色蜻蜓」、「風帆」、「堤岸」、「橋」、「淡水河的隘口」、「基隆河旁的紅樹林」、「彈塗魚」、「水筆仔」……等可見的「物質想像」,既凸顯地誌空間的豐繁多姿,也營造男女情愛的綿密細膩,幸福感就在這樣的「堤岸沒有可供取暖的匿居地/ 黑鳶與紅隼蟠踞的天空 / 流動的卷積雲沒有捎來一聲問候/ 那一條小徑可以通往環頸斑鳩繁殖的季節?」中流溢出來。 

〈空間筆記〉亦復如此。這是一輯系列詩作,陳皓以空間設計的家居為範圍,分別書寫「圖紙」、「玄關」、「主題牆」、「樣品屋」、 「實品屋」、「抽屜」、「擺飾」、「更衣室」、「樓梯間」和「隱藏門」等十個家居裝潢和空間設計常常處理到的空間入詩,別出心裁。家居,既是「場所」(place)、也是「空間」(space)。這十首小詩寫出的除了看得到的「物質想像」,也寫出了人身處其中的感受和記憶、情愛和幸福,「時間伸展開來,是一種詭奇的情緒/ 我們努力透視雪白的森林/ 每一處間隙都隱藏著開啟故事的方法/ 鎖鑰是愉悅的暗示」。這樣的詩句中,巴舍拉所說的「幸福空間意象」也就更就更加彰顯了。它來自實體的物象,也來自想像力所攫取的空間,是現實生活的再現,是私密感和幸福感棲居的所在。 

作為陳皓的第二本詩集,我在這本詩集中看到了他處理「空間」的高度敏銳和想像力。我們每日都在「空間」中移動,每個移動的過程其實還包含「時間」的移動。前者帶來經驗,後者則帶來記憶,陳皓這本詩集,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詩的意象和想像,勾勒日常生活的經驗和記憶之作。他的詩的風格建立於其中,詩意存在於其中,都值得慢慢咀嚼,也容得反覆推敲。

 

2017/09/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