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序林廣詩集《透明——流動的永恆》

 透明的密碼

序林廣詩集《透明——流動的永恆》

向陽

 


這是詩人林廣的第五本詩集,本名吳啟銘的林廣,是1970年代戰後世代詩人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從就讀輔仁大學時就已開始詩的創作,早慧而又能掌握現代詩的象徵語言,並能重新錘鍊傳統意象,以抒情、詠懷的基調,展現他與同年代戰後詩人群不同的獨特風格。1975年他以本名吳啟銘出版第一本詩集《雙桅船》,就受到詩壇矚目,1980年他啟用筆名林廣,由台北德華出版社推出第二本詩集《樹的象徵》,建立了風格,更獲得同儕詩人的肯定。 

不過,他並不是多產的詩人。出版《樹的象徵》之後,過了13年,他才推出第三本詩集《蝶之舞》(1993);其後陸續推出《時間的臉譜》(1997)和《在時鐘裡渡河》(2006)兩本詩集之後,又越11年,方才推出這本詩集《透明──流動的永恆》。在林廣漫長的創作歷程中,從第一本詩集推出迄今,算來已有42個年頭,卻只得詩集6部,可見他惜墨如金,嚴肅對待詩的創作,寶劍絕不輕易出鞘。 

要理解林廣何以如此嚴肅看待詩的書寫,可以從他的〈在時鐘裡渡河〉這首詩中得到一些答案: 

從來不曾聽過時鐘裡
有河流的聲音。所以
我決定用詩的槳楫拍打
每一個死去的昨日
用熱烈的嗓音索求
冷去的呼吸
每次渡河,都冒著
失去一種記憶的危險
小心,探測風速和漩渦
翼翼,避開群鴉的聒噪
在陀螺與制服、青春痘
之間,找尋初戀的影子,確定
航行的方向。我知道
最熟悉的路線往往隱藏陷阱
令人甘於沈淪。因此
我決心不攜帶歲月和淚水
的地圖,也不管任何網路的提示
只記錄河流的聲音
逆著時鐘的每一秒震顫
回到最初的土地
即使荒涼
令人心痛 

以「渡河」作為一種隱喻,林廣將詩的追尋和創造視為生命的歷程和探索。因此詩對他來說,就不只是語言技巧的琢磨,而更是心靈和時間之間的決鬥。這首詩一開頭強調「我決定用詩的槳楫拍打/ 每一個死去的昨日/ 用熱烈的嗓音索求/ 冷去的呼吸」,凸顯的是作為詩人的林廣要以詩的創作讓死去的昨日復甦,讓冷去的呼吸重獲熱烈的嗓音的決志,隱含著他對詩作為志業,可以召喚生命的信念,這樣的信念,讓他面對時間的考驗,面對昔日輝煌的誘惑,都能不為所動,而持續開創新的可能。過去四十年間,他的詩創作,是在不斷翻新舊有格局的「槳楫拍打」中持續渡河,作品的稀少,恰恰意味著他以詩面對時間的謹嚴。 

這首詩的結尾說,「我決心不攜帶歲月和淚水/ 的地圖,也不管任何網路的提示」,說的也正是詩人的創作,總是在和過去的自我告別,在和時代的風潮對抗中進行;因此,對林廣來說,詩就是「逆著時鐘的每一秒震顫/ 回到最初的土地」的挑戰,「即使荒涼/ 令人心痛」,詩人也必須勇於冒險開闢新的航程,從荒涼的洪荒,再探詩的新地。 

透過這樣的「以詩論詩」,這本新出詩集《透明──流動的永恆》因而也可以視為林廣又一次斬斷「歲月和淚水」,面對時間的課題,勇敢開拓而出的新的詩領土。 

必須這樣看,我們才能領略這本詩集中最常出現的,並且作為詩集書名的「透明」的深刻意涵。林廣這本詩集,一如其分輯,略分為八輯,有動物書寫、植物書寫、詠物抒懷、內在冥想、題贈詩友、思鄉懷人、都市批判、網路現象等不同主題的呈現,在各輯分別以「鷹之標本」、「大花咸豐草」、「唱片歲月」、「穿越冥想」、「寫詩方程式」、「浮標與碑石」、「城市櫥窗」和「時間迷宮」的命名下,呈現了他前一詩集《在時鐘裡渡河》之後的書寫內容和關注的題材。 

這些分輯及其詩的書寫,紛繁多姿,題材廣闊,關注的對象和內容也都與生活有關,無分實體或虛擬,在在呈現了詩人已從早期詩作的浪漫抒情、歌詠胸懷的舊有風格跳出,他的「詩的槳楫」所拍打的,已是社會現實;他所渡的河流,則是深沉的時間的課題。這是林廣這本新出詩集相當鮮明之處,是他告別青春抒情,轉向土地的刻繪和歲月的細描的里程碑。 

而「透明」則是此一里程碑的印記。整本詩集圍繞在「透明」這個關鍵詞上,以著不同的試探、實驗和題材,試圖深掘、廣挖,試圖遠觀、近看,「在透明凝視中看清/ 生命的斑點」的書寫主旨。 

這樣的「透明」看似透明,實則也隱含不同的本體和面相。在〈鷹之標本〉這首詩中,透明是「框框」;在〈魚〉中,透明是「迷惘」和「魘夢」;到了〈魚夢〉,透明則是「條碼」和「清水」……。這樣順手拈來,透明的意涵就不止於一端,整本詩集中,每一首詩作都浮現的「透明」,因而猶如密碼,各自擁有不同的符號意涵。粗略估算,這本詩集中出現的「透明」一詞,總計近180個,散置於寫作題材之中,包括動物、植物、詠物、冥想、題贈、思鄉、都市、網路諸題材諸詩作,無一不有。這是這本詩集最最獨特之處,可能也是台灣現代詩集絕無僅有的嶄新嘗試,容得有興趣的讀者和研究者細細咀嚼,究辨分殊,求解這詩集中近180個「透明」密碼的符旨差異。 

這本詩集的第三個特色,則是現代詩新格律的再冶煉。這本詩集收錄一百二十首詩作,每首都是二十行,可以概括稱為「二十行體」,一如我曾嘗試的「十行體」,都以固定的行數,斟酌內容題材而出以固定形式;我在十行詩的寫作上,採取的每段五行,兩段共十行的形式,林廣的二十行詩則更富變化,他以「四-六-六-四」的行數配置,依序於四段之中,形成既固定而又活潑的變化,這樣的分段結構,是在固定求取流動,在流動中維持固定的巧製。同樣容得讀者和研究者細品、玩味;放置在台灣現代詩新格律的創建脈絡中,也可以和各種格律體式相互比較。這是這本詩集在形式上開拓新體的可貴實驗。 

我與林廣既是同一時期出現詩壇的同道、同儕,也是出身南投的同鄉、好友。四十多年來,我們以詩為志業,雖因工作環境和居所限制,未能常相往來,但通過詩,則有心靈互通之處。讀他這本新著詩集,看到他勇於告別往昔建立的堡壘,探向土地和歲月的嶄新領地;看到他別出心裁,以透明為符碼,嘗試分解、拆卸,並且再構「透明」這個符徵的多重符旨;看到他以更多變的二十行體,試驗現代詩新格律的可能──都讓我有與他一路同行的快慰。謹以這篇小文,為林廣這本「透明」詩集喝采,他冒險渡河的身姿,終於在時間的考驗下,朝向最初的土地前進。

 

2017/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