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讀鄭清文小說集《青椒苗》

 淡彩寫人間,深情繪浮世

:讀鄭清文小說集《青椒苗》

向陽

 

 


 鄭清文是台灣元老級作家,從
1958年在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寂寞的心〉迄今,他一路書寫,從未停筆,可說是台灣小說界的長青樹。他的小說,著者如小說集《三腳馬》英譯本於199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後,隨即於同年獲得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紐約時報》書評家曹冠龍說他的小說「用嶄新手法,揭露台灣人背負五千年中國封建文化,以及五十年日本殖民經驗等複雜歷史背景所呈現的陰鬱人性」,指出鄭清文小說書寫的特色。鄭清文擅長以平淡的簡筆表現人性的深層結構,不過,他呈現的未必都是人性的陰鬱,也有頗多光明面,明暗交織,光影交錯,或許才是鄭清文小說的迷人之處。他的小說,深刻地寫出市井小民悲歡離合的人生,並對他們莫可奈何的生命有以探照,蒼涼中不失溫暖。

    《青椒苗》這本小說集展現的正是這樣的特色。本書共收小說八篇,發表時間自1999年至2007年,一如作者後記所說,這些作品寫的是故鄉與親人的故事,雖有虛構,情感則是真實的。八篇小說中除了以纇偵探小說手法寫的〈中正紀念堂命案〉、〈收集者〉、〈狼年記事〉;〈土石流〉寫村人遇難記、〈大和撫子〉寫一對情人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亂是戀情之外,其他三篇寫的都是家人的故事:〈屋頂上的菜園〉以作者的三哥為主角,〈青椒苗〉寫四哥所種青椒苗遭竊的故事,〈貓藥〉寫為了救治癌症末期的生母而殺貓為藥之事(小說中角色改為生父)。這些小說,題材雖不完全接近,但都從生活中來,都屬社會平凡人物的鉤描。

    在這本小說集中,鄭清文以簡潔而老練的文筆,輔以情節起伏,寫出了台灣鄉土、社會的真實。他筆下的角色都栩栩如生,經由對話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動人心弦的劇情。〈土石流〉中,寫不負責任的父親林春發、獨力養家的春發嫂阿娥以及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的女兒月琴,三人的小說面貌都清晰可見;三人之間愛恨糾結,女兒不滿父親拋妻棄女,但最終是在土石流中緊抱背著她的父親雙雙遇難。人性的幽微面,愛與恨,都不鑿痕跡地通過敘事、對話,在鄭清文巧設的佈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和撫子〉寫石世文和呂秀好從日治末期到戰後的無緣之戀,透過不同場景的配置,對話與獨白,更是突出了亂世兒女的苦戀,讀來尤其讓人不捨。

    此外,這本小說集也高度聚焦於「死亡」這個人生命題之上。作為悲劇的要素之一,鄭清文筆下多篇小說都以死亡作結,如〈屋頂上的菜園〉中女主角阿霞死於屋頂、〈土石流〉中林春發和月琴父女死於土石之下、〈貓藥〉中阿公吐血死於臥榻、〈中正紀念堂命案〉虛擬了一樁死亡新聞、〈大和撫子〉中的呂秀好石死於醫院──這些「死亡」命題也以不同的筆調呈現,或淒寂、或戲謔、或諷刺、或同情,在在照映了當代社會與市井人物不同的生命情調。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值得細讀的小說集。鄭清文以簡練易讀的筆法,寫最幽微的人性;以明快的對話敘事,勾勒小說角色的內在心境,都入三分,令人激賞。而更重要的是,鄭清文筆下的小說角色,無論以鄉里或城鎮為背景,都共同面對著複雜的人生處境,也都在人性與生命的考驗中尋求出路,一如作為讀者的你我。淡彩寫人間,深情繪浮世,正是鄭清文小說最為可讀之處。

* 2013/02/23
聯合副刊
* 2013/01/19,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小說類由鄭清文《青椒苗》、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郭松棻《驚婚》獲獎。
*   2017/11/04   鄭清文先生逝世。

2017年11月4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鄭清文先生辭世當天,我在臉書寫的追悼文。如下:

淡彩寫人間,深情繪浮世──敬悼 鄭清文前輩
晚上在宜蘭,小說家黃春明請參加第十二屆悅聽文學活動的詩人晚宴,席上傳來小說家鄭清文中午辭世的消息,眾人皆不敢置信,也相當錯愕。
鄭清文是台灣元老級作家,從1958年在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寂寞的心〉迄今,一路書寫,從未停筆,可說是台灣小說界的長青樹。他的小說,著者如小說集《三腳馬》英譯本於199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後,即於同年獲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鄭清文擅長以平淡的簡筆表現人性的深層結構,不過,他呈現的未必都是人性的陰鬱,也有頗多光明面,明暗交織,光影交錯,或許才是鄭清文小說的迷人之處。他的小說,深刻地寫出市井小民悲歡離合的人生,並對他們莫可奈何的生命有以探照,蒼涼中不失溫暖。這是我對他的小說整體的印象。
開車從宜蘭回暖暖途中,中央社記者打來電話,詢問我對鄭清文辭世的感受,也提到今年9月他和135位作家連署發起「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一事。因為開車,我只能簡單回答,略稱鄭清文一生為人謙和,行事也低調,他之所以連署支持國文課本調降文言文比例,應該是期望台灣語文教育有所改革,不忍於年輕學子所做的決定,這大概也是他一生之中少有的參與連署之舉。
我於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後認識鄭清文前輩,他總是面露微笑,輕聲細語,談話平和,讓人感到舒適。三十多年來,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見到他,始終如是,他的小說,無論題材為何,基調也是如此。他的小說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腳馬〉,這篇小說描述一位悲劇人物曾吉祥(小說主人翁),在日治時期擔任警察,作威作福壓迫自己的同胞,成了令人憎恨的「三腳仔」;戰後為躲避報復倉皇躲藏,導致妻子代他受罪,最後病故;自身則獨居山中,以雕刻「三腳馬」維生,並藉此自我救贖。這篇小說著重的不是譴責,而是人性的探討和反省。小說呈現的正是鄭清文人格中悲天憫人的特質。
我曾應遠流出版社之邀,為該社出版「台灣小說青春讀本」十本(許俊雅編)錄製電子書《台灣經典文學電子書/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獲2010年第4屆數位出版金鼎獎),鄭清文的《三腳馬》也在其中,那大概是2009年的事。我還記得,在錄音室中,一字一句唸讀這篇小說時,咀嚼鄭清文的文字和語境,被他小說中的悲憫所動的情景。
2012年麥田出版社為鄭清文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說選《青椒苗》,次年1月19 日,這本小說選就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月23日,我以〈淡彩寫人間,深情繪浮世〉為題在聯合副刊發表書評,指出這本小說集,「以簡潔而老練的文筆,輔以情節起伏,寫出了台灣鄉土、社會的真實」。我讀他的小說,看到的是,他筆下的角色都栩栩如生,經由對話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動人心弦的劇情。
其中如〈土石流〉,寫不負責任的父親林春發、獨力養家的春發嫂阿娥以及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的女兒月琴,三人在小說中的面貌都清晰可見;三人之間愛恨糾結,女兒不滿父親拋妻棄女,但最終是在土石流中緊抱背著她的父親雙雙遇難,更是寫出了人性的幽微面。愛與恨,都不鑿痕跡地通過敘事、對話,在鄭清文巧設的佈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我也看到,在這本小說集中,多篇小說都以死亡作結,如〈屋頂上的菜園〉中女主角阿霞死於屋頂、〈土石流〉中林春發和月琴父女死於土石之下、〈貓藥〉中阿公吐血死於臥榻、〈中正紀念堂命案〉虛擬了一樁死亡新聞、〈大和撫子〉中的呂秀好石死於醫院──這些「死亡」命題以不同的筆調呈現,或淒寂、或戲謔、或諷刺、或同情,在在照映了當代社會與市井人物不同的生命情調,也顯現了鄭清文小說細緻處理人性與死亡的悲劇筆法。
如今,鄭清文前輩離開人世,但他留下了小說,留下他以悲憫為基調,面對複雜人生處境,探討人性與死亡課題的深刻作品。他用淡彩寫人間,用深情繪浮世,他的小說生命必然會在文學史中長存。

*我在2017年12月出版的《文訊》(386期,頁177-181)也發表了台灣小說界的長青樹鄭清文〉一文,請參考: Facebo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