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序尹雯慧報導文學集《謎途》

深刻細繪的圖博掌紋

:序尹雯慧報導文學集《謎途》

向陽

 

 

尹雯慧是我的學生,是我剛進入大學教書時,開授「報導文學」課程的優秀學生,那是1997年的事了,距今將近二十年。當時,我已離開報界,在政治大學攻讀新聞博士的第三年,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的第二年,開了「報導文學」這門課程,以一學年的時間,教導學生認識報導文學,並實際進行採訪與報導寫作,當時的尹雯慧就是班上的學生,她相當聰慧,文筆也佳,在課堂上認真學習,每週提交的報告也頗為深刻;唯一的遺憾是,這一班學生在一整個年的研習後,出版他們的報導文學作品集《第一代毛毛蟲》,有的學生遠赴蘭嶼、台南、鹽水、屏東、高雄桃源、桃園上巴陵採訪;有的學生就近在中部地區探訪高美濕地、台中港、台中啟明學校;有的學生則以人物為報導對象。一篇篇寫作成果,雖然仍然青澀,但已展現了他們對土地、社會、族群和人間的熱誠、探訪、觀察和實踐。 

在全班同學的作品合集中,並沒有看到尹雯慧的作品,到底甚麼原因,我已不復記得;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她交到我手上的,竟是這一本十萬字左右的報導文學集,以她自2011年迄今長期往返並駐點的北印流亡圖博人聚集地達蘭薩拉(Dharmsāla)為主軸,以當地的圖博族人為近身採訪與觀察的對象,她寫出了七篇深刻而又動人的報導文學作品,記述七位圖博人物的生命史。二十年是一段漫長的時間,用二十年的時間孜孜矻矻,琢磨於報導文學的踏查與書寫,這是何等敬謹的寫作態度。就一個老師的立場來說,這是一份遲交十九年的「作業」;就一個報導文學的提倡者和研究者來說,這卻是一份獻給進展中的台灣報導文學史的「禮物」。 

台灣的報導文學,自1937年由楊逵倡議並實作至今,已近八十年。這八十年來,報導文學作家為台灣這塊土地寫出了不少深刻動人的作品,但多半圍繞在台灣這塊土地及其議題之上,鮮少踏出台灣,就全球性的題材和議題進行「蹲點」的深入採訪與報導,尹雯慧以五年時間,深入達蘭薩拉,與圖博人一起生活,進行類似文化人類學家的民族誌採訪,寫出的這本報導文學集,開闊了台灣報導文學的舊視界,拓延了台灣報導文學的新場域,在報導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從本土到他方,從浮光掠影的淺碟報導到深刻細描的重層報導,尹雯慧展示了21世紀台灣新一代報導文學家不遠千里、不辭勞苦、不畏風霜的開闊、沉穩和堅毅的報導者精神,同時也開啟了報導文學從台灣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從這個面向看,本書可說是台灣報文學的新起點。 

反映在內容上,這本書聚焦於「流亡藏人」(這四個字是通行說法,但「通行」往往也彰顯某種文化霸權的難以搖撼)的集體記憶和族群命運之上。尹雯慧這五年的蹲點和往返跋涉,以及她對圖博宗教、文化與政治的深入體會,都使得本書報導的篇章閃現著非資深採訪者而不可得的光芒:體會、理解與智慧。她融入圖博民族之中,體會他們共同面對的被壓迫者的處境,理解「西藏問題」(又一個霸權概念)的複雜與弔詭;而同時做為報導者,她又能拔身而出,一如她在本書〈一條回家的路〉中所言:「我一直都在調整自己跟受訪者之間的距離;距離太近容易失焦,看不清楚;距離太遠又顯得疏離,無法貼近問題的核心。」她謹守報導者內心的分寸,通過對圖博歷史、政治和宗教的全面認知,進行報導,既寫出了一個鮮為台灣人所知的圖博民族的集體記憶,也讓我們看到其中昭昭可見的圖博宗教文化的心靈世界。 

她能出能入,在本書中,她細緻地通過受訪者的「生命掌紋」,勾繪出圖博民族的前世與今生。從《謎途》受訪者各自的經歷、奮鬥、血淚與沉思,本書七位人物的生命故事都相當精彩:現任SFT-India(Student for a Free Tibet)主席的青年領袖多吉丹增,在上密院圖書館工作詩人袞卻扎西,曾任9-10-3前政治犯運動組織秘書長、現任圖博流亡政府議員的作家崗拉姆,曾為拉薩哲蚌寺僧侶、目前擔任圖博兒童村學校(Tibet Children’s Village School)宗教課老師的阿旺德勒,遭中國當局通緝、目前獲澳洲政府難民保護政策安置,搬至雪梨的洛桑土登,出生於尼泊爾的第二代傳統民謠歌手、在台灣出過五張音樂作品,並曾入圍金曲獎最佳傳統演唱者的葛莎雀吉,以及曾參與1989年拉薩抗暴活動而被捕入獄,其後逃離中國,擔任過9-10-3前政治犯組織常委,目前定居澳洲墨爾本的邊巴次仁。七位圖博人士的故事,在尹雯慧筆下交織出的生命掌紋,縱橫其中的,是血也是淚,有泣也有歌。 

分開來看,這七位的故事,具現了當前圖博人各自不同的達蘭薩拉生活地圖;整體來看,就不只是個別的記憶,而是匯聚了每位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以及不同的背景,凝合而成的「圖博掌紋」。這使得本書跳脫常見的「漢人框架」,也讓本書有別於一般的旅行書寫,而能從舉凡宗教、政治、社運、教育、媒體的多方觀察,以及圖博傳統藝術、音樂與文學的內在省思,寫出今日圖博流亡社群的真實臉顏和心境。要了解流亡圖博及其生命圖式,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佳構。 

我很高興二十年前教授的「報導文學」課程,能開出如此燦然亮麗的果實。不過,我只是一個引路者,啟發者,尹雯慧這二十年的沉潛、近五年的實際踏履,以及她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文字,才是本書成果豐碩的唯一原因。這本書的寫作計畫,於2013年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2015年完成後,又獲得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出版補助;其中的〈一條回家的路〉更榮獲2015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二獎──這就足以充分說明尹雯慧的寫作實力,和本書從計畫、書寫到出版過程的頻受矚目。 

這是一條新的報導文學路徑的展開,台灣的命運和圖博有類似也有不盡相同之處,但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決心和意願則是一致的。做為尹雯慧的第一本報導文學集,《謎途》不僅止於刻繪流亡圖博集體記憶,還提供給台灣社會一個值得省思、借鑑與攻錯的他山之石,因而得以彰顯台灣新一代報導文學家的寬闊視野和細緻洞見。願雯慧繼續在報導文學這條孤獨但富涵意義的道路上前行,為她心繫的圖博,也為她腳踏的台灣!

 

2016/0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