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序鴻鴻第八詩集《樂天島》

 台灣新現實主義詩路的墾拓者

序鴻鴻第八詩集《樂天島》

向陽

 


一、 

19938月,29歲的年輕詩人鴻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瘂弦為他作序〈詩是一種生活方式〉,一起筆就說:「我在鴻鴻的作品裡,聞到一種自由和快樂的氣息,這種氣息純潔而新鮮,是我在前代詩人作品中不曾感覺到的。」瘂弦所說的「自由和快樂」,指的是: 

他們不需要作二十年代的社會改革家、三十年代的抵禦外侮的戰鬥者,也不要作左翼文學的宣傳員、鄉土文學的農村代言人,而對後現代的種種理論實踐也沒有比他們年紀稍長的詩人那樣執著。……除了寫詩,別的好像不能證明甚麼了!其實,就是連寫詩也彷彿不能證明甚麼,只要去「過」一首詩,把詩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擁有它,享受它,而不為它所役。 

當年瘂弦眼中「快樂而自由的鴻鴻」不「迷信」使命感,「過著敏感、流動、閃爍,充滿了聲響和色彩的生活」,「是詩人,也是歌者、電影工作者、畫畫的、演戲的,更重要的:根據自己的感覺走向生活的人」。 

瘂弦的這個觀察,充滿了對青年詩人鴻鴻的欣賞和期許,也隱含了他對新詩史上出現過的左翼文學、鄉土文學和後現代文學主張(或詩潮)的疑慮,因此他肯定也期許青年鴻鴻不為上一代詩人「使命感」所羈的「自由和快樂」的詩風。這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瘂弦忽略了就在這一本詩集之中,另一種涵義的「自由」的詩(批判社會、介入現實)已然發出了聲音,儘管仍顯微弱,卻曖曖含光。詩集開卷的第一首〈花朵宣言〉末段:「讓我們互相殺戮盡情摧毀/ 髒亂才顯得出花的可貴/ 這世界果真要刻下歷史/ 花朵也可以用來裝扮墓碑」,就是以諷喻筆法寫出的對現實世界充滿「血污」、「屍體與煙塵」、「腐臭憂傷」和「互相殺戮盡情摧毀」的批判。 

〈開往烏托邦的最後加班車〉則以預言之詩,向瀕臨崩毀的地球提出警示,並且指出即使是開往「烏托邦」的最後班車依然充斥權力當局對年齡、性別、職業與角色的控制、歧視(「當局以壓力實驗的理由拒絕老人/ 苦心調配男女對半,多種善良性格,必要的職業及角色」、「一方面封鎖情報,一方面火速過濾國民資料」),以及傳統、保守價值對於社會結構的干涉(「知足的店員,睏倦的學生,議論菜價的主婦……」、「裝載的清單已包含了那些不佔質量的/ 愛情,道德共識,以及生老病死的宿命……」)。 

再如〈城市動物園〉,則宛如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Animal Farm),這首組詩寫〈獨象〉、〈饞豬〉、〈夜犬〉、〈綿羊戰線〉、〈恐龍世家〉,以動物隱喻都市眾生相,並且暗喻集體與個體、自由與極權、和平與戰爭的衝突,其中〈綿羊戰線〉更是深刻地寫出類似二二八事件之後,如綿羊一樣溫馴的人們以為閉戶不出、閉口不說,就可求得和平,就可保命,實則槍桿鎮壓,連電視都成為警告的工具,一樣難逃厄運。這類詩作還有〈給逃亡者的恰恰〉,〈徹底摧毀〉更是直接明瞭: 

南無阿彌陀佛
北無消遙鵬鳥
西無極樂世界
東無蓬萊仙島 

再喝幾杯耶穌寶血
才能夠把敵人灌醉?
再燒幾個聖女貞德
才能引來消防大隊? 

熊熊烈火化骨焚灰
滾滾洪水一切摧毀
光明之路無限逼近
黑暗之鄉無限甜美 

天使困在教堂屋頂
虛無正在等待魔鬼
無時無地無限陶醉
無法無天無所不為 

無生無死無外無內
無始無終無盡輪迴
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南無阿彌陀佛
   北無消遙鵬鳥
   西無極樂世界
   東無蓬萊仙島 

這首詩以極其沉痛的反諷之語,寫現實世界(宗教、道德和政治正確)的殘酷與粗暴,放到近三十年後的今日反同公投的主流民意來看,或許更加深刻吧。 

以第一本詩集《黑暗中的音樂》出發的青年詩人鴻鴻,其實早就宣告了他今日為時賦詩、為事狂歌的新現實主義詩路!他是懷抱自由主義思想的詩人,對於這個社會的殘缺、對於現實的冷酷,以及對於公理與正義的追求,他採取的批判視角和介入實踐,早在年輕時寫的詩中就已嶄露。 

二、 

201812月,時序入冬,書桌上擺著鴻鴻第八部詩集《樂天島》的原稿,窗外間歇雨落,九合一大選綁公投剛剛結束不久,執政黨大敗,反同公投大勝,台灣社會瀰漫著的統獨、藍綠之爭、以及中國的威脅等因素,都在這場大選結果中展現出來──此時讀鴻鴻詩集《樂天島》更有感觸。 

先看他寫於201612月的詩〈同志〉,這首詩以「對」與「錯」進行鋪排,凸顯當前台灣反同主流民意的荒謬,詩前三段以並比的手法,通過群(「他們」)的聲稱(「他們沒有錯」)來合理化同志個體(「你」)的不正當性(「錯的是你」),張力十足。原句如下: 

他們說他們沒有錯
錯的是你 

他們說他們想像的你沒有錯
錯的是你真正的樣子 

他們說他們的方向沒有錯
錯的是幫你找到自己方向的人 

在同志人權橫遭集體主義通過「民主」公投粗暴對待的選後,這樣的詩句更顯得沉痛有力。接著之後,「所有他們喜愛的,都鑄成信仰/ 所有他們嫉妒的,都叫做誘惑」,則直接指陳了自古以來主流民意假藉宗教力量剝奪同志人權的社會真實。對照鴻鴻二十多年前寫的〈徹底摧毀〉詩中的「再喝幾杯耶蘇寶血/ 才能夠把敵人灌醉?/再燒幾個聖女貞德/ 才能引來消防大隊?」更令人感到沉痛。 

再看他寫於201710月的〈獨立公投〉。這首詩首段先寫全球各個小國實施獨立公投的現況:「魁北克獨立公投沒過半/ 蘇格蘭獨立公投沒過半/ 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92%贊成/ 但投票率仍沒過半」──以全球實例凸顯獨立公投的困難;接著再以台北市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無需公投的事實,對映(或者暗喻)獨立公投雖然困難未必不能做,「很多國家沒實施垃圾不落地/ 台北市也算實質獨立/ 沒問過你我同意的垃圾政策/ 大家也逆來順受甚至鼓掌叫好」,然後收結於「還是想問/ 那台灣甚麼時候公投?」──這首詩試圖以語言的邏輯謬誤,反諷當前台灣在公投法通過後排除獨立公投的不符合世界民主潮流,比照此次東奧正名公投未能過關,仍維持「中華台北」名義一事,何者為「垃圾政策」?就是鴻鴻以詩諷喻的主旨所在。 

作為詩集名稱的詩〈樂天島(B面)〉更是以強烈的批判語言直指台灣「島民」的「樂天」民族性。全詩甚長,這裡引前兩段: 

在一座悲劇的島嶼上一定有樂天的島民
即使地震、颱風、都更,讓他們的財產或親人
一夕化為烏有,繼續念經,繼續忍氣吞聲
頂多每週看一次健保給付的醫生 

不管是因為睿智或白目
樂天的島民任憑每個統治者的課綱覆蓋自己的歷史
他們學舌,學不像也很自得
持哪一國的證件無關緊要,只要你愛國
就算是黑幫,警察也替你開道 

用極其輕鬆的話語,刻繪畫當代台灣人的集體圖像和心態,詩中使用諷喻,在諧謔中映現詩人所看到的台灣人的醜陋面相,使得這首詩讀來充滿詼諧可笑的「笑料」,讀後則有無力回天的痛心。詩中所提「地震、颱風、都更」,是天災與人禍,小民無力對抗,猶有話說;「課綱覆蓋自己的歷史」、「持哪一國的證件無關緊要」、「就算是黑幫,警察也替你開道」,則是台灣人對歷史文化與認同的無視,對公理正義的輕忽,詩人一語道破當前台灣政治、文化與社會的病灶,就是來自於無可救藥的、愚騃無知的「無所謂」的天真吧? 

《樂天島》這本詩集的主軸,因此也可以說是對醜陋的台灣人民族性的針砭,對台灣社會在漫長被殖民情境下堆積的歷史失憶、集體認同喪失,以及社會正義不彰的深沉控訴。這類詩作,主要集中於「事件簿」這一卷,鴻鴻寫二二八紀念日所見、諷刺馬習會的「鹿指馬為鹿/馬專門拍別人馬屁」、揶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祭劉曉波……,以及為同志、黎明幼兒園、凱道抗議的原住民、抗議勞基法修惡的絕食勞工……等詩作,都緊扣著當代台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或賦或比或興,都直指台灣社充斥的強凌弱、大欺小、邪壓正的深層結構。他的為時代賦詩,為時事狂歌,盡在此卷之中。 

鴻鴻的詩風轉變,並非始於這本詩集,早在2006年他推出第四本詩集《土製炸彈》(台北:黑眼睛文化)時,他就已經展開一如他所說的「更多人的自由需要戰鬥」、以詩作為「對抗生活」的武器的書寫;2009年出版的《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台北:黑眼睛文化),題材廣及西藏抗暴、北京奧運、捍衛樂生、野草莓學運……等等重大事件,以詩對亂世進行革命;2012年出版的《仁愛路犁田》(台北:黑眼睛文化),更是為台灣社會運動 (如反國光石化、反中科搶水、反土地徵收條例、反核……)、國際人權事件(如紀念陳文成、聲援劉曉波、艾未未、伊朗導演潘納希……)等逐一賦詩。他在詩集後記中強調: 

筆耕於我如果仍屬必要,那是因為可以真實呈現一時一地的想法,與文字讀者、街頭聽眾、或是親密愛人相溝通。詩是拿來興、觀、群、怨的,不是拿來陳列玩賞的。革命與愛情,率皆追求群體美好生活的步驟。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必再革命,世界可以不再需要這些詩,或許那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成就。 

是這樣逐漸形成的詩觀,讓鴻鴻脫卻了年輕時對現代主義的迷戀,重新反省他的詩和土地、和人民、和人權的對應關係。2015年他推出第七本詩集《暴民之歌》(台北:黑眼睛文化。2018年再版),同樣將他的詩聚焦於台灣社會重大事件(如反核、護樹、大埔事件、拆銅像、太陽花運動……)、國際社會與人權議題(如聲援雨傘革命、紀念六四、反思以巴衝突……)等,他用詩作為炸彈、作為武器、作為匕首,諷刺時事、歌詠「暴民」,他的詩和台灣進入21世紀的亂世已經結為一體,因而就不再只是「政治的」詩,同時也是「社會的」詩、「歷史的」詩,這是鴻鴻在戰後台灣眾多詩人之中最為醒目之處。 

三、 

《樂天島》這本詩集,因此是鴻鴻對現實社會所進行的「革命詩學」的又一次精采展現。表面上,鴻鴻的這些詩作,類似198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之後詩壇興起的「政治詩」,他不避諱政治題材、不強調文學修辭或話語,直接以詩刺向權力和政治的核心,這或可視為21世紀新政治詩風潮的再一次崛起(連同鴻鴻於2008年創立的《衛生紙+》詩刊詩人群作品);但實質上,在我看來,則是更深刻的「新現實主義」詩學的拋出。 

台灣新文學運動過程中強調的現實主義(一如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派論述),基本上強調的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作家應該關切現實、反映現實,服膺於土地和人民,同時揭發不公不義,做弱者喉舌──鴻鴻從2006年推出《土製炸彈》到這本《樂天島》,在精神上的確延續了這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過,他猶有進之,在這個基礎上,進而觸及對「權力」(國家的以及國際的)、對社會結構的批判,這則是台灣作家過去較少書寫的主題。這類作品在詩集「事件簿」卷中所在皆有,我已在前節論及,不再贅述。 

其次,鴻鴻詩作也展現了異於現實主義的新的表現技巧和方法。鴻鴻同時身為電影、劇場導演,我不知道他是否受到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啟發,他的詩在語言和技巧上,不單純只以貼近現實的描繪或控訴為能事,他還通過諷喻、錯置、割裂、拼貼的手法,試圖逼近現代社會、主流價值和權力關係的荒謬狀態與現實。 

同樣作為詩集書名的詩作〈樂天島〉,在詩集中一題有兩作,前節提到的〈樂天島(B面)〉,以強烈的反諷,批判台灣人的民族性,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手法;收錄在「神秘的家庭」卷中的〈樂天島(A面)〉則反其道而行,以現代主義的語法,透過「兒子」的童言童語,呈現「父親」的憂慮:「這座島嶼的香蕉可以讓他吃到世界末日」。後詩不以批判呈現,不以白描、控訴的語氣為之,對照前詩,形成兩組(或「兩面」)互文的文本,台灣社會面臨的兩大問題(社會的、政治的/ 自然的、環境的)因此形成共構。這就是鴻鴻展現的新現實主義詩學精粹所在。 

這類具有現代主義或後現代手法的寫實之詩,在詩集當中也多有佳構。如〈房間的回聲〉,半數句子非詩人所寫,而是拼貼參觀河床劇團《窺》的觀眾在展覽現場的留言組構而成。又如〈一個滿身油污的裸男子出現在觀眾席〉,以類劇場的語言,透過獨白的方式,「拼貼」當前台灣時事議題中常用的關鍵詞(如「民主。自由。」、「被馬賽克」、「轉、型、正、義」、「廢土、廢水、廢料」……),而形成荒謬、怪誕,卻又真實的社會語境。又如為聲援松菸護樹運動寫的散文詩〈樹〉,以樹的獨白,凸顯樹與環境、與人、與社區集體記憶的重要性,均屬佳篇。 

即使是諷刺具有高度政治性題材的詩,鴻鴻也能以不同於寫實主義的語言和形式來呈現權力關係的荒謬糾葛。〈水牛記:馬習會有感〉寫的是2015117日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的會談: 

鹿指馬為鹿
馬專門拍別人馬屁
魚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蝦被食之樂
牛從不吹牛 

1960年代機器牛開始耕田水牛於是銳減有人說牛代表台灣人刻苦耐操的本性被賣不喊幹要嚼嚼不爛只能製成牛肉乾最後剩下幾頭做保育苗栗便有一座水牛城好奇的人可以去摸摸看重點是免門票不過縣政府應該不是因此破產我們關渡校園也有兩頭每天吃草泡水沉思任憑幾隻鷺鷥不知為何跟在身邊跳跳跳看了幾年也沒見過他們握過手我想因為他們知道彼此是同胞 

這首詩運用後現代語法,批判馬習會的「握手言歡」畫面,前段以諧擬的技法更異「指鹿為馬」、「拍馬屁」、莊子寓言、「吹牛」等常用成語、俗語,諧謔馬習會的歷史與政治意義;後段則以不具邏輯性的「碎碎唸」(獨白),訴說有關「水牛」的沒有相互關係的話語(台灣水牛與台灣人的符號意涵、牛肉乾、苗栗水牛城、關渡校區的水牛),突出詩人對馬習會「不知所云」、「胡說八道」的批判和諷喻意旨。這樣的新現實主義表現,是用嶄新的語言、形式,對政治時事的諷刺、權力人物的臧否,力道之強,尤甚於傳統書寫的直接批判。 

四、 

鴻鴻出道甚早,1979年才15歲就開始寫詩並發表詩作,他的第一本詩集《黑暗中的音樂》收集了他從1525歲寫的詩,受到瘂弦的賞識,已經是1993年了,他已擔任復刊後的《現代詩》季刊主編,為詩壇所矚目。這之前一年(1992),他和楊德昌合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本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成為跨越文學與電影的閃亮新星,也展開了至今身兼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策展人多重身分的創作生涯。 

我與鴻鴻相識甚早,但已忘了確切的時間點,只記得約略是在《陽光小集》詩雜誌的階段,應該是1980年代中期。當時的鴻鴻受到現代主義影響較多,語言已臻成熟,也得過中央日報文學獎,被視為現代詩壇新銳。1993年,他以〈一滴果汁滴落〉參加當年時報文學獎新詩獎獲得首獎,我擔任五位決審之一,甚為喜愛,這首詩有楊牧的味道,但鮮明純淨則又自成風格;更重要的是,這首詩通過讀「一位遠方詩人新成的詩作」,描述「他曾在無知的年少下放/ 到更遠的遠方做鍋爐工、煤爐工、車間操作/ 在那兒認識了漂鳥草葉和只存在夢裏的姑娘/ 入獄,平反,突然又被派去管理倉庫,投閒置散」的詩句,透露了對於遭受政治迫害的詩人及其詩作的關懷,讓我相當感動。 

從以詩證詩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巧妙地論述了詩人面對時代(尤其是政治錯亂時代)的無奈、無言,是抒情的寫實之詩。不只如此,這首詩接著把鏡頭轉回自身,寫童年回憶,寫長大後哥哥囑他「喝完鋁箔包/ 要把它壓扁,減少地球負荷的垃圾」的環境意識;也寫這滴果汁可能的生產地:「誰知道它來自/ 遙遠的南非還是哪裡?它在果園內/ 聽不見外面的示威,抗爭,歧視,也沒有人在意過/ 這麼一顆陰暗的果子」,以下這段則以隱喻的方式,寫出果汁/ 詩人/ 詩與外在環境/ 政治/ 社會之間的關聯: 

它無所謂地生長
無所謂地被擠壓封藏
又無所謂地
滴落;
或是滿懷盼望地成長
痛楚地被擠壓,而後
憂傷地滴落──

……(中略)

沒有人會誤會
它是一滴淚水。 

從「一滴果汁」到「一滴淚水」,從受到政治壓迫的詩人詩作到被「痛楚地擠壓」、「憂傷地滴落」的淚水,這年29歲的鴻鴻,儘管主編的是《現代詩》,卻已經透過這首動人的詩,預示了他從現代主義走向新現實主義詩人的路徑。 

鴻鴻詩路的轉變,因此有跡可循。看一滴果汁滴落,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芬芳和顏色,鮮明/ 鵝黃」,足以讚頌歌詠;鴻鴻看到的是被擠壓、憂傷滴落的淚水。從2006年出版《土製炸彈》以降,到此際2019年出版的《樂天島》,鴻鴻為時賦詩,為事狂歌,以詩作為武器,要刺向社會的主張和實踐,就足以理解,並且具有充足的理由,稱他為台灣新現實主義詩路的墾拓者,亦不為過。

 

──2018/12/05。《聯合副刊》,2019/01/19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序郭詩玲詩集《肉與肉的相遇》

 諧謔與蒼涼

:序郭詩玲詩集《肉與肉的相遇》

向陽

 

今年3月下旬,我應新加坡周星衢基金 (Chou Sing Chu Foundation) 之邀,擔任星衢文學講座,前往新加坡以〈時間空間與人間──詩與日常生活〉為題發表演講。春天的新加坡,綠意盎然,天空寬闊而清潔,讓我想起1986年應新加坡政府之邀參加作家週的勝景,32年過去,新加坡依然明豔動人,當年是因詩人王潤華、淡瑩賢伉儷的推薦,我與美國愛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主持人聶華苓、安格爾賢伉儷一起受邀前來,並因此得識當時擔任聯合晚報副總編輯的詩人杜南發。我和新加坡的兩次因緣,都和詩有關,新加坡在我心目中,宛然是個詩的國度。 

這次新加坡之行,在周星馳基金的安排下,結識了新加坡詩人、學者陳志銳,一路上又有久違的新加坡詩人卡夫(杜文賢)同行,也與通信多年的馬來西亞詩人陳再藩見了面,行程充滿了詩的喜悅,也因此認識在基金會任職的青年詩人郭詩玲,她詩畫兼擅,在此之前,已經出版了《我走在我之上》、《穿著防彈衣的我們怎麽擁抱》、《當你靈感塞車》和《得不到你時得到你》等四本詩集,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新銳詩人。 

回台後,我發現郭詩玲早在兩年前就已在台灣的詩刊《衛生紙+》(3133期)發表詩作。她的詩簡潔俐落、明亮而帶有慧黠之氣,在她諧趣、幽默的文字中,傳達出了對於現代社會常規常軌的某種叛逆性,一如她過去已出的詩集的命名一樣,每一本書名都是那麼的大膽、突兀並且充滿想像力。不久之後,她寄來準備出版的這本詩集《肉與肉的相遇》詩稿,更印證了我對她詩作的初步印象。 

以《肉與肉的相遇》為書名,顯現了郭詩玲對語言的敏感和大膽。根據她自撰的〈詩集簡介〉,這本詩集收錄20164月至20174月所寫的105首詩作,「詩作內容可美稱“多元”……,正如詩集名稱“肉與肉的相遇”,如此有肉感的字(與人),可遇不可求,可謂“詩門酒肉臭,心有凍死骨”。」郭詩玲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易為「詩門酒肉臭,心有凍死骨」,也可看出她有意以諧謔的筆法,通過詩作,調侃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肉與肉的相遇」,寄寓她「心有凍死骨」的蒼涼吧。 

這本詩集計分三卷,分別是「火兒」、「Cute兒」和「黑兒」(三位友人暱稱),根據郭詩玲的註腳,這三卷係以各篇詩作長短為度,「借三位友人的腳板大小」分卷,「腳板最小」的是「火兒」,因此該卷所收的詩作最短,以此類推。這樣的分卷方式,以隨興的小趣味出之,大約也可見得郭詩玲「玩詩」的創作意圖。 

「火兒」卷從一行詩寫到四行詩,共收49首小詩。小詩易寫而難工,既要求其精煉,也要暗藏靈光。小詩要寫好,語言需簡約,想像需廣闊,寓意則需深遠,始能餘味無窮,可供玩賞。郭詩玲寫一行詩,如〈創意〉僅四字「脫鏈演出」,「脫鍊」說的是不受既有鍊鎖所羈,不照既有軌道、既有規矩而行;「演出」則強調須以最完美的方式表演、展示,以這四字解「創意」,就有意在言外的效果;〈最環保的一天〉也僅四字「斷氣之日」,比題目還短,用語冷酷,不僅一語說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之大,因此斷氣之日即是對環保最大的貢獻;從另一端看,「斷氣」也可以是斷瓦斯、斷工廠廢氣、斷一切對環保有害之氣。一語雙關,足見郭詩玲對語言和文字的妙用。 

小詩隨手拈來,有時也可見出機鋒。郭詩玲擅長以諧擬語法調侃人事物,在這一卷中也不乏佳作,如二行詩〈鉅細靡遺〉:「彌留之際/ 他仍想自拍一張」就極盡嘲諷之能事;〈現代修行〉:「放下手機/ 立地成人」,改「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句,是典型的諧擬,說出了現代人迷戀手機的圖像,生動而饒富機鋒;〈生理需求〉:「好大好硬/ 指的是你的房子車子」,則是以諧謔之語,調侃人對語言的定著;〈甜蜜付費〉:「我向你討枕頭費/ 你向我討抱枕費」,以「枕頭」為象徵,寫出情人的甜蜜恩愛、互相欠債,甚是有趣;〈狀態〉:「慾望在濕著/    搞得世界霉點處處」,則是以氣候「濕」與「霉」的關係,寫慾望氾濫對世界的干擾──這些小詩,以精言短句的方式表現了郭詩玲掌握語言的靈巧。 

第二卷〈Cute兒〉收的是從五行到十一行的小詩40首。由於行數的增多,這一卷的作品不在只是靈光一閃的片語(片羽),而多了對外在世界、現實社會的關照和刻繪。郭詩玲筆下的〈外勞〉,讀來特別令人心痛: 

洗車工人洗著洗一輩子也買不起的車
建築工人建著建一輩子也買不起的樓
挖地工人挖著,嗯,還坐得起的地鐵
休假日他們在草地野餐打球吹風
被嫌吵 

洗車工人買不起車,建築工人買不起樓,寫出了工人階級在資本社會中的無奈;更無奈的是,「休假日他們在草地野餐打球吹風/ 被嫌吵」,則凸顯了他們遭到社會歧視的處境。這首詩言簡意賅,刺痛人心。〈抗辯〉寫環境問題,以北極熊的口吻,在被告欄悠悠控訴:「試想象/ 你的房子一天比一天還小/ 你不抓狂嗎?」在全球氣候異常的狀況下,北極熊的「抓狂」意味著自然的反撲。另如〈意識形態〉這首詩也是佳作:「風多風趣/ 水多水性楊花/ 火多火爆/ 金多金碧輝煌/ 木多木訥/ 土多土」,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加「風」隱喻意識形態的多樣,及其固著不變,發人深省。 

本卷寫日常生活的詩也有可觀,郭詩玲最擅長的諧謔和戲諷手法,鮮活地映照了現代都市上班族的萬般風情。她寫〈運動〉:「榨乾能量/ 沒力愛/ 沒空恨/ 打開胃/ 活著」盡皆出以短語,精妙地表現了上班族依靠運動發洩情緒(愛與恨),繼續活著的心態;〈睡屍萬段〉諧擬「碎屍萬段」:「通勤豎著睡/ 工作折著睡/ 在家橫著睡/ 手握一樽時蘇醒/ 這個世界/ 眼不見為凈/ “為什麽要搗爛地球找火星?”」,這是上班族典型的寫照;她寫〈單相思〉:「想緊擁你/ 只能緊擁空氣/ 想輕吻你/ 只能輕吻空氣/ 終究心想事成/ 你就是空氣」,以「空氣」比喻只能單相思的對象,更是精準;〈錯過〉寫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錯」: 

屢次按錯的琴鍵
屢次撥錯的弦
屢次拼錯的圖
屢次寫錯的字
屢次愛錯的人
屢次知錯不改地
將錯就錯 

以「屢次」一詞的複蹈,強化「錯」的覆轍重蹈,結尾「知錯不改地/ 將錯就錯」更是神來之筆。 

第三卷〈黑兒〉收十三行至廿四行的詩17首。這類詩作的主題轉向更寬廣的外在世界,也顯現了郭詩玲以詩和世界對話的企圖。如〈《徒刑》(Apprentice):儈子手〉,把儈子手和死刑犯的關係寫得讓人怵目驚心;如〈地球文學〉以新加坡華文文學的處境(北邊稱我們僑胞/ 這邊稱我們外來者),對照新興的「華語語系」概念,省思當前新加坡文學的前景;如〈世界末的華麗〉憂心地球之可能毀滅;又如〈多元存榮:訪林連玉紀念館〉詠嘆林連玉孤軍護衛華文教育的事蹟等,都從小我之情轉向大我之思,具有相當的分量。 

最可觀的則是壓卷之作〈如果你到過屠殺博物館〉: 

有的詞不該存在,例如
集中營
戰爭
俘虜
防空洞
恐怖分子
肢解
酷刑
拷問
屠殺
慰安婦
暴力 

它們的存在
人類的恥辱
動物們參觀後大嘆不可思議的笨——
怎麽會把同類
幾萬個頭殼蓋堆成地圖
怎麽會把課室
改建成地獄
怎麽會把小孩
當大樹的敲鐘槌 

該怎麽導覽
這荒謬不已的
人性 

這是反戰之詩、蒼涼之詩。第一段臚列與戰爭相關的關鍵詞(集中營、戰爭、俘虜、防空洞、恐怖分子、肢解、酷刑、拷問、屠殺、慰安婦、暴力),凸顯「屠殺博物館」的恐怖氣氛,以及戰爭之下人類遭逢的噩運;第二段話鋒一轉,以「動物們參觀後大嘆不可思議的笨——」來質問人類的愚蠢;末段則轉為導覽者的語調,感慨人性的荒謬。敘事觀點的轉換,讓這首詩分別透過三種視角切入,因而更加深刻地寫出了戰爭的屠殺、人類的愚蠢與人性的荒謬的多重樣貌。 

這本詩集以《肉與肉的相遇》命名,因而也就可解了。郭詩玲寫愛情、慾望,固然是「肉與肉的相遇」;寫工人階級的悲哀、上班族的苦鬥、文化的傳衍,乃至於環境的惡化、戰爭的殘酷……,何嘗不也是「肉與肉的相遇」?她以詩人的敏感,運用諧擬、諷喻等手法,寫出了她所感悟的諸多現象。她的詩,無論諧謔或蒼涼,都來自日常,也貼近社會;具有現代感,也有批判性,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持續以繼,她會寫出更多深刻的作品!

2018/12/08

王厚森詩集《讀後》推薦序

 讀《讀後》之後

:王厚森詩集《讀後》推薦序

向陽

 


《讀後:王厚森「論詩」集》是一部很獨特的詩集。獨特之一,是這部詩集從頭到尾均以詩人詩集為書寫標的,是一部以詩論詩的詩集,開創了台灣新詩集出版的首例;獨特之二,是這部詩集以詩論詩的同時,也採用「後設」書寫技法,試圖與原始文本(詩人詩集)進行對話、辯詰,翻陳、出新,呈現作者的詩想與美學。因此,這是一部兼具詩論詩、後設詩特色的詩集。 

作為王厚森的第三部詩集,《讀後》基本上延續了第一本詩集《搭訕主義》和第二本詩集《隔夜有雨》的抒情基調,部分詩作也由前兩本詩集中抽出,收於「卷五 已讀」計13首。這顯現了王厚森的創作習癖(Habitus)和筆跡(handwriting),一如布爾迪厄(Bourdieu)所稱,可被追蹤,也可供辨識,因此儘管以詩論詩、以後設書寫,仍然鮮明地呈現了王厚森在抒情傳統與場域中不變的基調。以詩集分卷命名來看,從「青春詩人夢」、「島的日常與非常」、「獨立時光年代記」、「岸與案」到「已讀」,儼然已經透露王厚森從抒情出發,對於詩作為美學的關注與聚焦所在。 

《讀後》總共收入67首詩作,除了〈抒情的現實與傳統-2010年太平洋詩歌節聽須文蔚教授談詩有感〉非關詩集之外,以詩集為對象寫出的共66本詩集,根據分卷,大約以同儕、前輩、後進詩人詩集為主,有2本是譯詩或詩文集(韓波、紀伯侖)。算下來,王厚森在本詩集中以詩論之的當代台灣詩集就有64部之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王厚森愛詩之痴,對詩人、詩集和詩事一往情深,一如他在本書自序〈詩人與他們的夢〉所說: 

所寫的這些詩人與詩集,顯現的也是我這幾年閱讀興趣與經驗。想要說的,大概就是每個詩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詩人夢,能夠與眾多築夢者一起同行實在是件幸福不過的事。 

從另一方面來看,《讀後》既是與當代詩人的後設對話,在64部詩集(包括王厚森自著2)之間,王厚森也試圖展現他的詩論。所謂「以詩論詩」,基本上是透過贊同、質疑、接受與否定的過程,透過與對象(詩人、詩集、詩事)的廻環交涉,逐一印證、修正或釐清論者的論點。這本詩集所「論」之詩集多矣,無法逐一細說,有興趣的朋友或可找出所論詩集加以參照,飛鴻印雪,爪趾猶在,循跡探源,應足以一窺王厚森以抒情為基調的後設美學。 

王厚森是詩的追求者、信仰者,《讀後》這本詩集讓我們看到他對詩的厚愛與深情。

2018/11/10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推薦辭

 細描台灣文學輿圖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推薦辭

 向陽 



本辭典集台灣文學學界菁英之力編成,辭目豐富,兼具廣度與深度,解說細緻嚴謹,展現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發展的深層脈絡與多重樣貌,宛如一幅細描的台灣文學輿圖,既可鳥瞰當前台灣文學研究場域之新發現與新視角;復可按圖索驥,查考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複雜紋路,明晰台灣文學史的關鍵知識。


2018/10/11

 

推薦吳正任台語散文集《走揣惡地山河》

 用台文寫地誌

:推薦吳正任台語散文集《走揣惡地山河》

向陽

 


吳正任十外年來佇高雄誠濟國小、國中擔任台語文教師,用伊的教育熱情佮為台灣文化掖種、生湠的理念,奉獻予伊教的學生,伊講每一擺學期開始第一節課,攏會佇烏枋頂懸寫一句話:「語言是文化的土壤,母語是靈魂的故鄉。」用這句話來勉勵學生,可見伊傳授台語文,毋但是教囡仔學話,閣猶有傳承台灣文化的用心。伊惜花連枝,這款的精神,值得咱的敬疼。 

我對吳正任有深刻的印象,毋是伊佇國中、國校教台語文,顛倒是因為捌讀過伊寫的台語散文。這是2012年的代誌,我佮黃恆秋、董恕明合編一本母語地誌散文集《鬥陣寫咱的土地》,讀著伊所寫的〈走揣惡地山河〉(收入《2009台語文學選》),伊透過一張百外冬前出的古地圖,按圖揣路,寫出伊行踏夢中故鄉(大崗山地區)的經過。這篇散文文字清順,充滿感情,將伊沿路所看著的地景,對照地圖面定的地名,擱也引用早期文人所寫的古典詩來印證,通講是一篇難得的地誌佳作。特別予我感動的,是伊佇文章內底寫的這段話: 

一張古地圖,美麗的山河,是我夢中的故鄉!遐的一切,不時佇我的頭殼內盤踅;對乳育我世世代代性命的母土,我永遠珍惜、感恩。畢竟,「家園」是咱性命的根源,毋管大抑細、闊抑挾,嘛毋管富裕抑散赤! 

就是因為有這款深情,這篇〈走揣惡地山河〉表現出來的土地的愛,會當予惡地變成做柔美的家園。吳正任這篇佳作的氣力,攏展現佇這的所在。 

嘛因為按呢,吳正任用「走揣惡地山河」來做這本散文集的册名,確實有伊深沉的心意。這本冊分做兩輯,「散文輯」收二十五篇作品,攏將焦點囥佇地方文化、自然、人物佮田園頂懸,會用講是「地誌」的詩書寫。伊寫植物、寫海銀塗的傳奇、寫人物、寫布袋戲……,嘛寫〈番仔契〉(新港文書)、踏查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的舊路──統合來看,這是台灣地誌書寫的範本,透過全面的調查、採訪,深入每一個所在,將地方的自然生態、歷史發展佮人文特色,用文學的筆寫出來,紀錄而且嘛展現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我認為,這是吳正任這本散文集上有價值的所在。 

收佇「附錄」有四篇,包括台語唸音、囡仔劇、華台平埔語的調查參雜記等,雖罔有較雜淡薄,毋過對這本散文集的正文嘛有補充、對照的作用。其中〈Mahanru‧部落‧Mahanru〉表面上是華台平埔語的調查筆記,卻是一篇誠讚的散文,無收入去「散文輯」,可能是因為使用華文寫的關係。 

總是,我讀吳正任這本散文集,對伊用全心寫土地、用台文寫地誌的用心,會用講相當佩服。遮的散文攏毋是冊房內底的空思夢想,吳正任是一步一跤印,行踏故鄉的土地,走揣前人的跤跡,才會寫出遮呢好的作品出來。我真歡喜有機會代先讀著伊的作品,向望伊繼續寫落去,為台灣的地誌散文寫出開闊的新天地。

2018/09/30

序吳建樑詩集《光與影的微縮城市》

  深刻與廣闊的都市繪頁

:序吳建樑詩集《光與影的微縮城市》

向陽

 


這是一本書寫都市的詩集,同時也是一本通過光與影的交錯呈現城市的偉岸與錯亂的浮世繪。 

吳建樑是傑出的青年詩人,曾先後獲得磺溪文學獎新詩獎、林榮三文學獎、文建會「好詩大家寫」徵詩獎、台北大學飛鳶文學獎。他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詩,進入台北大學之後加入文藝社,開始了新詩創作;進入北教台文所之後,成為我的學生,也擔任過我得力的助理。我知道他寫詩,也鼓勵他寫,期待他出版標誌自己詩作位置的第一本詩集。經過多年之後,他以他的結集詩集申請國藝會文學出版補助,在激烈競爭下,脫穎而出,獲得通過,因而有了這本詩集的誕生,作為他的老師,我為他高興,也以他的成就為榮。 

這本詩集收錄作品的跨度很長,寫作時間大約從2005年到2017年,前後十二年,不能不說是艱苦經營所得。建樑是內斂的詩人,寫作態度嚴謹,不輕易發表,收在這本集子中的詩作,可說是精挑細選、汰蕪存菁的結果。我讀他的詩,發現他是一個頗有自覺的寫作者,他以詩人的敏銳之眼,試圖抓攫台灣在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下呈現的現代性,細膩考掘現代都會文明的萬端顏彩,透過詩來呈現現代人內在心靈的失落和扭曲、希望與夢想。收在這本詩集中的作品,大抵以城市書寫為主調,很鮮明地表現了吳建樑作為城市觀察者的詩人角色。書名《光與影的微縮城市》已經清楚點出了這本詩集的主要題材和特色。 

以他大學其寫的詩〈我擁有整個城市唯一的靜謐〉為例。這首詩表現了青年詩人的敏感,帶有異國情調,通過對話,描寫了從彰化來到台北的詩人對於都市的感覺,詩中「這就是我們的城市,渺小又巨大。/ 隨著腦波的頻率/ 擴大擴大,卻永遠無法/ 殖民於另一座螢火般的城市」已經展現了他此後城市書寫的路向。收在本書輯二「這個城市沒有蝴蝶」的多篇詩作,則更精準而具有批判性地表現了後資本主義下的都市臉容,如〈自由最後的國度〉:  

來,讓我們向Guevara致敬,關於摩托車
以及橫越千里的浪漫
社會主義難以維修的理想
被丟棄的行囊
任高樓擴張擴張。
資本橫流年代不可告人的密謀
縮人頭扁扁小小的,連同自我
道愛上屬於鐵盒子的進行曲
軌道從此是乾癟人頭的愛  

 (中略)  

向那退成消費符號的紅星行注目禮
不再需要雪茄、日記本、一杯家鄉的馬黛茶
只有貫徹自主的摩托車
將心野成陣風
就能就能發現自由主義最後的樂土。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革命,以及資本社會對格瓦拉的崇拜,實際上則指向「社會主義難以維修的理想/ 被丟棄的行囊/ 任高樓擴張擴張。/ 資本橫流年代不可告人的密謀/ 壓縮人頭扁扁小小的,連同自我」這種資本社會的殘酷。另一首〈被遺忘的城市〉也是佳作,「這是座孤寂的黃金城/ 所有的垣柱都堅硬挺直/ 但是所有的智者也都已經離開/ 閃耀著太陽色澤的建築/ 將逐漸長斑  逐漸黯淡/ 在陰影下,老舊的文明只是地殼一層/ 等待被發掘的地方」,這首詩對於都市和知識考掘的弔詭性提出了質疑,相當耐讀。 

除此之外,吳建樑同時也試圖建構一個夢中的想像都市。異於前一個世紀現代主義影響下的都市詩,他將筆端置放在日常的、現實的生活瑣碎事務中,描摹現代都市的冰冷和茫漠,呈現了跨入21世紀之後都市的宏偉與虛妄,以及現代性的膨脹和空無,並且刻繪了後工業都市啃噬人性尊嚴的本質。〈都市的歌〉這首詩以六個小節描繪都市的六個面像:「聲影幢幢的擁擠熱島/ 除了灰煙朦朧/ 日光之下,什麼都不實在」,寫都市的虛幻;「黑色的人頭破碎肢體/ 搖擺,填滿遠景/ 普普都市普普眼睛」,寫都市的虛妄;「每日洄游,路線總是相同/ 偶爾嘗試新混搭的動線/ 乘著洋流的便車/ 在昏睡中乾爽滑行」,寫都市日常的空無;「一起高喊自由的搖滾只持續幾個街角/ 音樂就忘記了/ 忘記剛剛吶喊的口號/ 在轉過彎的麥當勞吹冷氣」,寫都市的茫漠;「相處是一種恐懼/ 醜陋的生活開出新的美學」則寫現代都會的情愛與善變。 

都市詩之外,吳建樑這本詩集中也有包括政治諷喻、社會和鄉土題材的詩作,作為新世代的詩人,他擅長以語調活潑輕快,卻又隱藏無奈與悲哀的語法,嘲諷當前台灣的諸多亂象和政治現實。一方面,他擅長以現代主義的筆法向內挖掘都會生活中現代人的孤寂;另一方面,他也擅長以寫實主義的諷喻手法,揶揄現代都會生活的虛假和單調。他的詩,交融了現代主義的深刻性和寫實主義的廣闊性,他寫生活、寫愛情、寫政治、寫歷史,也寫死亡、寫荒謬、寫孤獨,將之總綰於都市的空間中,開拓了都市詩的多樣、繁複與龐雜的可能空間,讓我們看到了新世代詩人對都市文明的新的闡釋。 

這是一本耐讀的詩集,光影交錯的都市,微縮於一篇篇詩作之中,單篇有單篇的靈光乍現,合為一集則如畫帖,如繪頁,摺疊著都市的千姿百態、現代人在巨大帷幕光影下獨行的渺小身形。

2018/06/27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