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談文訊經典復刻新詩四書

 1950年代的四座風景

:談文訊經典復刻新詩四書

向陽

 


在《文訊》【藏書家的夢幻逸品講座製作的PPT首頁


一、前言:重回1950年代的新詩場域 

1950年代是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的詩人群登上台灣詩壇,掌握新詩領導權的年代;同時,整個文壇也是壟罩在反共文學和戰鬥文藝政策底下的文壇。從事「反共文學」書寫的作家,多為來台作家和軍中作家;即使詩人也難完全逃離這股從上而下的政治文學風潮,如現代詩運動的推動者紀弦,也寫了不少反共詩作,他於19532月獨力創辦的《現代詩》創刊〈宣言〉更是大落落地強調「更重大的使命是反共抗俄」,強調: 

國家興亡,詩人有責。對於竊據大陸的共匪,橫行神州的俄寇,我們要發揮絕大的威力,予以致命的打擊。密集地掃射!猛烈地轟炸!我們的短詩是衝鋒槍。我們的長詩是重磅炸彈。來了來了我們!來了來了我們!…詩是藝術,也是武器。來了來了我們!一面建設,一面戰爭。來了來了我們! 

但儘管如此,1950年代的詩壇也不盡然都應和戰鬥文學政策,仍然有不少詩人創作足以傳世的詩篇。文訊雜誌社20192月復刻的新詩系列四本詩集:楊喚的《風景》、余光中的《舟子的悲歌》、洛夫的《靈河》和周夢蝶的《孤獨國》,就是顯例;四位詩人除楊喚英年早逝之外,余光中、洛夫和周夢蝶在其後都成為影響台灣當代詩風的名家。 

介紹這四位詩人及其詩及之前,我們有必要略述1950年代台灣詩壇生態。用一個簡單的大事紀就可了解1950年代台灣詩壇的風潮和生態變化: 

1951年鍾鼎文、紀弦、覃子豪等在《自立晚報》創刊《新詩週刊》;
19532月,紀弦創辦《現代詩》詩刊;
19543月,覃子豪、余光中、夏菁等人創辦《藍星》詩刊;
195410月,張默、瘂弦、洛夫創辦《創世紀》詩刊。
19561月,紀弦創立「現代派」,發表〈現代派宣言〉,主張「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19594月,《創世紀》詩刊11期擴版,拋棄創刊時主張的「新民族詩型」,轉而強調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以及純粹性」,改走車現實主義路線。
1962年,紀弦因為反對超現實主義詩風,宣布解散現代派,不再強調現代詩。1960年代之後現代詩的主流從此由《創世紀》及其主張超現實主義所領導。 

二、風景:探看1950年代的新詩四書 

掌握1950年代的時代脈絡與新詩場域,有助於我們了解楊喚、余光中、洛夫和周夢蝶這四本詩集的定位和意義。以下分別介紹四位詩人和詩集: 

()、楊喚及其《風景》 

《風景》,由現代詩社出版於19549月,是紀念同年37日因車禍意外死亡的楊喚的遺作詩集,由歸人、葉泥、覃子豪、紀弦、李莎、方思、力群等七人組成的編輯委員會整理而成。 

《風景》是遺作,也是代表作,全書分「風景」、「童話」、「關於楊喚」三輯。前兩輯為楊喚詩作,收有〈我是忙碌的〉、〈二十四歲〉、〈垂滅的星〉、〈美麗島〉、〈童話裡的王國〉、〈水果們的晚會〉等五十九首詩作;第三輯則是悼念詩文,有覃子豪〈論楊喚的詩〉、葉泥〈楊喚的生平〉等五篇。 

楊喚,生於1930年,1949年隨軍來台,1954年逝世,得年廿四。《風景》呈現了他逝世前幾年的佳構。他的詩可類分為二:一是抒情詩,二是童詩。他的抒情詩用平白的語言,寫周遭可見的日常事物,用情自然,意象生動,且富有深刻的思想性;他的童詩出以童心、童趣,善用新鮮的譬喻、輕快的語言節奏,寫出雋永且具想像空間的佳篇,直到今天仍然可讀可誦,這也使他成為台灣兒童詩的先行者。 

楊喚的詩觀,可見於他的名作〈詩〉(節錄) 

詩,是不凋的花朵,
但,必須植根於生活的土壤裡;
詩,是一隻能言鳥,
要能唱出永遠活在人們心裡的聲音。 

()、余光中及其《舟子的悲歌》 

《舟子的悲歌》於19523月由野風出版社出版,是余光中的第一本詩集,收錄他寫於19481952年的詩作。全書分二輯,第一輯以寫作日期為序,第二輯以情緒發展為序,計收錄〈揚子江船夫曲〉、〈清道夫〉、〈真理曲〉等卅一首詩作。 

一如余光中在〈後記〉所說,這本詩集「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尚待改進」,顯現了當時初習新詩「三年」的余光中的入門成果。就詩論詩,此時的余光中的詩受到英詩的啟發,以他擁有的舊詩的根底,觀摩同時代詩人的作品而成,存有浪漫古典與婉約抒情的餘風。雖然如此,余光中此後不斷精進,隨著生命成長、時代變遷而有調整,從溫柔婉約的《舟子的悲歌》,到新古典的《蓮的聯想》、反戰寫實的《在冷戰的年代》、民歌風格的《白玉苦瓜》到風格成熟的《天狼星》、《與永恆拔河》等,他的詩風多變、題材多樣,都從這本少作詩集《舟子的悲歌》衍生,因而具有標記余光中詩作源頭的意義。 

請看〈舟子的悲歌〉(節錄)的這一段,就可看出其後綿亙余光中詩作中的音樂性: 

一張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風一半,
卻引來海鷗兩三。
荒寂的海上誰做伴?
啊!沒有伴!沒有伴!
除了黃昏一片雲,
除了午夜一顆星,
除了心頭一個影,
還有一卷惠特曼。 

()、洛夫及其《靈河》 

《靈河》由創世紀詩社出版於195712月,是洛夫的第一本詩集。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獻給聖蘭」的十首情詩,洋溢戀人的熱情和浪漫綺思;後半部是生活感懷之作。詩輯收錄〈芒果園〉、〈飲〉、〈靈河〉、〈有人從霧裡來〉等卅一首詩作,前有洛夫自序〈題記〉。《靈河》與余光中的《舟子的悲歌》一樣,都可當成洛夫此後詩風變化的初始源頭看待。 

出版詩集之際,洛夫尚在軍中,《創世紀》也剛創刊三年,仍在主張「新民族詩型」,因此這本詩集仍維持較為傳統的抒情詩寫法,語言明澈,筆法浪漫,毫不晦澀,也不現代。洛夫在〈題記〉中說他寫詩「無他,抒情遣興而已矣」,又說: 

詩是否有其社會效用?實際上可以說等於零,詩固然有其「價」,但不一定有其「用」。曾有人問「靈河」中解說些什麼?隱喻些什麼?我的答覆是既不解說什麼也不隱喻什麼。 

不過,洛夫於1959年被派赴金門擔任新聞聯絡官,開始撰寫《石室的死亡》組詩,戰地的砲聲與血光,予他極大衝擊,他總共寫了六十四首十行詩,於1965年結集出版。詩集第一首的名句「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就是巧用隱喻的超現實寫法,從《石室之死亡》之後,他陸續出版《無岸之河》、《魔歌》,都屬超現實詩集,直到現代詩論戰後,他開始放淡語言,也嘗試解構唐詩,逐漸向傳統靠近。 

詩集同名詩作〈靈河〉(節錄)也可看出洛夫晚年重返傳統的跡象: 

汲飲葡萄的紫,芒菓的青,
以及你眼睛的流泉
流自那條長長的美麗的靈河,
我就知道五月是一個哭泣的季節。
風吹過來,揚起你的裙,你的淺笑,
──那小小的夢的樓閣,
我將在這裡收藏起整個季節的烟雨…… 

()、周夢蝶及其《孤獨國》 

《孤獨國》由藍星詩社發行,出版於19594月。這本詩集也是周夢蝶的第一本詩集,處理得相當內斂,詩集扉頁引奈都夫人「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句之外,別無序文或後記,顯現了周夢蝶的人生與書寫風格。全書計收〈讓〉、〈霧〉、〈寂默〉、〈孤獨國〉、〈行者日記〉等五十七首詩。 

周夢蝶於1948年隨軍來台,1952年開始寫詩,退伍後於1959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前擺書攤賣詩集,《孤獨國》就是此時出版。周夢蝶用「孤獨國」為詩集之名,有可能因他閱讀佛典《金剛經》有關,〈孤獨國〉和他以後寫的〈菩提樹下〉、〈還魂草〉、〈孤峰頂上〉(選入詩集《還魂草》),都是與佛經體悟有關的名篇。他一生自持,不與人爭,詩作流露他的矜持和孤高,以及超然物外的節操,不從流俗,自成一格。 

周夢蝶的詩集其後還有《還魂草》、《約會》、《十三朵白菊花》等,都相當耐讀,不被潮流淹沒,余光中說他「是個在現實世界很拘謹很不自由的人,在想像世界裡,是逍遙遊,是孤獨國。」精準道出了周夢蝶詩作和人格的特質,一如他寫的〈孤獨國〉(節錄)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闇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三、結語:文訊復刻版的價值與意義 

《文訊》雜誌社復刻出版於1950年代的這四本詩集,在近七十年後的今天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四本詩集中,楊喚的《風景》既是他的第一本,也是他的遺作;余光中的《舟子的悲歌》、洛夫的《靈河》和周夢蝶的《孤獨國》,都是他們的第一本詩集,從中可以看出三位詩人其後創作生命的初始樣態,以及他們成熟之後詩風的基礎形貌,具有印證詩史的版本價值。 

其次,四位詩人在詩史上都各有定位,楊喚雖因早逝,無法繼續創作,卻為台灣兒童文學開啟了嶄新的路徑;而余光中、洛夫和周夢蝶在第一本詩集之後,持續創作,不斷精進,他們的詩作各有風格,卓然不同,甚多已成經典,影響台灣當代詩風頗大。四位詩人的第一本詩集因此也可說是1950年代的四座風景,這四本詩集的復刻,也就有了經典再造的意義在。

* 本文係《文訊》主辦【藏書家的夢幻逸品:那些五0年代出生的書籍】​講座講稿。2022/0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妨一讀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在破折中翻身 序林彧第五詩集《嬰兒翻》 向陽   一、      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距離前一本詩集《戀愛遊戲規則》 ( 台北:皇冠, 1988) 出版,已有二十九個春秋。這將近三十年間,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林彧的輟筆,讓喜愛他...